[拼音]:Pagenini
[外文]: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
帕格尼尼,N.,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782年10月27日生于热那亚,1840年5月27日卒于法国尼斯。父亲是港口装卸工和海运记帐员,音乐爱好者,立志把儿子培养成音乐家。他5岁时父亲教他曼多林,两年后改教他小提琴,要求十分严格。不久送他到当地剧院乐队的小提琴手A.切尔韦托门下学习。由于他还表现出作曲才能,父亲又让他从F.涅科(歌剧作曲家)学习和声。涅科介绍他跟热那亚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G.科斯塔学习小提琴。他12岁时首次公开演出,演奏了自己根据法国革命歌曲的旋律写的《卡马尼奥拉变奏曲》。这时波兰小提琴家A.杜兰诺夫斯基访问热那亚,他的精湛的演奏技艺启发了帕格尼尼向技巧和效果方面发展。由于他的琴艺进展神速,教师们都认为他应该到帕尔马找乐队指挥、著名小提琴家A.罗拉学习。罗拉听了帕格尼尼视奏自己刚写成的一首协奏曲以后,认为他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技艺已经十分精湛,应该进一步学习作曲。帕格尼尼先从G.吉雷蒂学对位(作有24首赋格曲),后从F.帕埃尔学习作曲。他于1796年回热那亚,发现了几乎被人遗忘的P.A.洛卡泰利的《小提琴艺术》一书,其中的24首随想曲在创作思想和技巧上给他以启迪,使他后来也写了《24首随想曲》(约1805),其中的第1首引用了洛卡泰利的第7首随想曲,以表示对先辈的敬意。他18岁那年,脱离了父亲的监护,到卢卡开演奏会,后任国家乐队指挥,并从事教学和作曲(作有12首小提琴和吉他的奏鸣曲)。1805年任拿破仑的妹妹埃莉莎·巴乔基公爵夫人的宫廷乐师。在一次宫廷音乐会上,他只用两根弦即兴演奏《爱的情景》:E弦代表女性,G弦代表男性。后受命为庆贺拿破仑生日创作了只用1根弦的《拿破仑奏鸣曲》。从这时起他坚持练习,最后终于完全掌握了 1根弦的演奏技术。1809年帕格尼尼离开卢卡,开始“自由艺术家”旅行演出生涯。他在米兰与法国小提琴家C.P.拉丰比赛获胜,这是浪漫主义学派与古典主义学派斗争的表现。从1828~1834年,先后在奥地利、捷克、波兰、 德国、 法国、英国等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当时进步的艺术家R.舒曼、H.海涅、F.李斯特等都给予他很高评价。他在这一期间连续患病,身体愈来愈虚弱,于1834 年回到意大利,定居帕尔马。1837年他再次去巴黎,1840年因患喉癌逝世。帕格尼尼拥护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同情烧炭党,反对教权派,生前受到罗马教廷的监视、迫害,死后他的遗体竟不许运回祖国安葬,5年后才被批准葬于他的别墅,1876年移葬于帕尔马墓地。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艺术是在19世纪10~30年代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的浪漫主义音乐在许多方面同当时法国音乐界的H.柏辽兹、绘画界的E.德拉克罗瓦、文学界的V.雨果相似。他的演奏热情奔放而富于诗意,充满幻想,气势非凡。他加强了小提琴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乐器的色彩,大胆采用新演奏法:扩大利用小提琴的音区、广泛运用伸指奏法、左手拨弦(从吉他奏法移植来)、人工泛音(尤其是双音泛音)、抛弓(一弓奏出几个跳音)、多样化的双音及和弦。他在 1根弦上演奏4个八度的琶音时能像闪电般从第1把位移到最高把位;他有时为收到特殊色彩效果而用变格调弦(把弦定高半音或把G弦调高小三度)。他的演奏音响力度微妙多变,最弱音如絮絮低语。他不仅是演奏技巧的奇才,演奏的表现力也是感人至深的,舒伯特、F.维克等人都称赞过他演奏的柔板。他奠定了现代小提琴演奏法的基础。当时以C.-A.de贝里奥和H.维厄唐为代表的法国和比利时小提琴学派首先吸收了帕格尼尼的技法。在帕格尼尼的随想曲等作品发表后,德国小提琴学派已无法抵制他的影响,他的技术成为欧洲小提琴艺术新水平的标志。
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显示了作者艰深的演奏技巧,但是并没有包括他所掌握的全部技巧,其中就没有人工泛音,而左手拨弦只出现在第24首内。他写的曲调优美如歌,转调大胆,有些乐曲,如随想曲第21首采用了新的曲调发展原则,预示了李斯特、R.瓦格纳的写法。他写的小提琴协奏曲形式雄伟,曲调丰富,配器色彩鲜明,追求戏剧性对比和歌剧的气势、色彩缤纷的效果。据说他共写了10首,但至今只发现 6首(分别写于1817、1826、1826、1830、1830、1815年,第6首实为他最早的协奏曲,但于1973年才“发掘”出来)。此外,帕格尼尼还为小提琴创作过一系列奏鸣曲、变奏曲、舞曲以及若干室内乐作品。帕格尼尼对19世纪30年代器乐艺术的转变有巨大影响。李斯特听了他的演奏后震动很大,闭门索居,进一步完善他那已经惊人的钢琴技术,而成为“钢琴界的帕格尼尼”;F.F.肖邦学习他的《24首随想曲》,把技巧性与音乐构思相结合,写出钢琴练习曲作品第10和第25号。李斯特、R.舒曼、J.勃拉姆斯、С.В.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曾采用他的主题或将他的作品改编成钢琴曲或管弦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