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会计学

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运动,促使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学科。它是人们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

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包括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制度、技术等。会计学用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任务是: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探求那些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又研究会计原理和原则的具体应用,提出科学的指标(信息)体系和反映与控制的方法技术。会计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会计实践服务,成为人们改进会计工作、完善会计系统的指南。

学科起源、发展和现状

会计学的产生和发展密切依存于近代会计的形成及其发展。在欧洲,早在12~13世纪,意大利的商品货币经济已比较发达,借贷复式簿记已出现于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121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已用借贷复式记帐法记帐,当时人们称这种记帐法为“威尼斯簿记法”。意大利学者L.帕西奥里(约1445~约1514)在其1494年出版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的第1部第9篇第11节,以“计算与记录详论”(简称“簿记论”)为题,系统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威尼斯簿记法”,并结合数学原理从理论上加以概括,为会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帕西奥里著作的问世,使科学的复式记帐法得以广泛传播,并推动了会计的发展。因而,一般认为,1494年是近代会计的开始。从15世纪到产业革命,德国、英国和荷兰出版了不少会计著作,展开对会计的介绍和研究,但都没有脱离帕西奥里“簿记论”的窠臼,只是在记帐技术上有所改进。当时的会计理论主要是由“拟人学说”统一借贷的含义,建立帐户体系。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兴起。它要求会计定期向股东提供会计报表,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此,会计就在簿记的基础上,向资产、负债与资本的计量,收益的确定,报表的编制、审查、分析和解释等新的内容发展。20世纪初,在产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先后出版了L.R.狄克西的《高等会计学》、G.里斯尔的《会计学全书》等书。这几本会计著作的出版,说明会计理论研究已从局限于记帐、算帐的簿记向包括记帐、算帐、报帐、查帐的会计转变,初步建立了现代会计学。20世纪以来,会计表分析和成本会计学等新的会计学分科相继出现。到了50年代,由于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和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迅速现代化,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促进会计数据处理电算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第1版正文第1页学科组成

会计学主要是由会计学原理、专业会计学和会计发展史组成。专业会计学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按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会计知识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可分为工业会计学、农业会计学、商业会计学等。按照会计知识所包括的不同内容(主要指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会计信息的研究),可分为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等。按照会计知识涉及不同范围的会计主体,又可分为微观会计学(企业会计学)、宏观会计学(社会会计学)、国际会计学等。

属性

中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学的属性长期存在着争论。其争论的焦点是:会计科学是否具有阶级性。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学只是文字与数字相结合的应用技术,它可以适应不同阶级的管理需要,无所谓阶级性。这种观点简称为“技术性论”。另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学是适应不同阶级的需要,反映不同阶级的要求而对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实践所作的理论概括,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这种观点简称为“阶级性论”。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会计学所研究的内容,既有各个阶级共同需要的东西,又有适应某个阶级特殊需要的东西。前者主要研究同生产力有关的数量方面,它具有技术性;后者主要研究同生产关系有关的数量方面,它具有阶级性。这种观点简称为“两重性论”。

会计学的属性还涉及这门科学在经济学中的所属类别。这个问题的认识主要取决于对会计的理解。在中国,对会计的解释有“管理活动论”、“工具方法论”和“经济信息系统论”等三种主要不同观点。按照“管理活动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就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按照“工具方法论”,会计是一个反映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和工具,会计学应当视为一门为经济管理服务的方法学或方法论的科学。按照“经济信息系统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学应当既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又是一门方法论(如何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