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泌尿系结石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的总称。以突然发生的剧烈腰痛、牵引少腹,尿频、尿急、尿痛、尿色混浊,甚至尿中有血或砂石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平片可见结石阴影,或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结石光团。中医文献称石淋、砂淋、血淋(尿血明显者)等。泌尿系结石可引起尿路损伤、梗阻,并发感染,致使肾功能受损。

淋之病名,首见于《内经》。汉代《金匮要略》有关于“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为主要症状的描述,并认为是由于热在下焦所致。隋代《诸病源候论》将此病病因病机概括为“肾虚而膀胱热”,且详细描述了石淋的症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至塞痛令闷绝。”其后,石淋的治疗方药日益丰富。宋代有了神效琥珀散、七宝散、硼砂散等砂石淋专方,这些方中的海金沙、琥珀、冬葵子、王不留行、滑石、石韦、车前子、大黄、郁金、牵牛子、胡桃、硼砂等药物,一直沿用至今。明、清医家多注重辨证论治,但对有效的专方专药,也并非弃而不用。从民间用药中发掘出的金钱草,自20世纪60年代已普遍作为治疗结石的首选药物。与此同时,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总攻疗法,使排石率提高到70%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对具有溶石作用的内服中药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病因病机

肾主水,主膀胱气化,故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肾气亏虚,膀胱气化失常,积湿蓄水,湿蕴而生热;或肝郁气滞,久而化火;或饮食厚味,积滞生热;或外感之邪,入里化热。热结下焦,尿中杂质受其煎熬,遂结为砂石。砂石久踞,湿热胶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湿热相合,阻于溺道,气机不利,则小便淋沥滞涩;损伤血络则尿血。病久湿热羁留不解,加之治疗期间过用利尿清热方药,不仅肾气更虚,且进一步伤阴耗气,故石淋后期多见虚证及虚实夹杂之证。

辨治

石淋的辨证应以分清虚实为重点。

实证

结石盘踞,与湿热、气滞、血瘀互为因果。主证为腰腹疼痛、小便淋沥涩痛者属实证。其中偏于气滞者,疼痛多呈隐痛、钝痛、胀痛;偏于血瘀者,疼痛多呈剧烈绞痛;偏于湿热者,则以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气机不利症状为主。目前治疗多采用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专药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金钱草等。专方:尿石一号(遵义医学院方):金钱草30~60克、海金沙15克,石韦45克、车前子25克、木通10克。

实证主要证型:

(1)气滞血瘀。平时腰部隐痛、钝痛,发作时则绞痛、掣痛,痛引少腹及会阴,小便短涩淋沥、塞迫疼痛,甚至突然中断,尿中带血,或时夹砂石,舌质暗紫,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紧。治宜排石通淋、化瘀行滞,用尿石一号方加赤芍、白芍、红花、牛膝、丹参、益母草、枳壳、威灵仙、王不留行等。

(2)湿热互结。腰部、少腹及膀胱区胀满疼痛,尿频、尿急、尿痛、尿色混浊或有血及砂石排出,舌质红,舌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排石通淋、清热利湿,用尿石一号方合八正散加减。

针灸和总攻疗法是治疗实证的重要方法。针灸可迅速解除绞痛,并使结石下移,促进排石。取穴以肾俞、膀胱俞、秩边、足三里、关元等穴位为主,配穴选中极、三阴交、阴陵泉、水道。每次选2~3个穴位,中强度刺激,留针15~30分钟,日两次。总攻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通过大量饮水、服中药排石汤、电针疗法等综合治疗,促使结石迅速排出。其适应症是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无严重泌尿系感染;无或仅有轻度肾盂积水;肾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损害。

虚证

病延日久,虚损表现明显,而结石犹在;或结石已排出,但正气未恢复者,为虚实夹杂证。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短气,乏力,食少,便溏为气虚;头昏,心悸,面色无华者为血虚。无论结石排出与否,治疗均以扶正固本为主,一般不宜采用排石方药。

虚证主要证型:

(1)肾虚。除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肾虚表现外,兼见面目虚浮,畏寒,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脉迟等症状者为肾阳虚,治宜温补肾阳,常用济生肾气丸加减;兼见消瘦,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者,为肾阴虚证,治宜滋阴养肾为主,常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加减。

(2)气血两虚。证见面色苍白,乏力,短气,心悸,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治宜双补气血,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加减。

结石仍存在者,可在上述方药中酌加副作用较小的溶石药物,如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核桃仁、石韦、海藻、昆布等,或同时合用单验方药,如金钱草30~60克,煎汤代茶饮,等等。

泌尿系结石患者若肾功能基本正常,则应鼓励多喝水,饮用磁化水更好,也可用磁化水煎药。饮食应根据结石的性质、尿的酸碱度加以调节。例如尿酸盐结石须减少肉类食物;草酸盐结石可减少草酸盐含量丰富的食物。并发炎症者应积极治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