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水杉

杉科(Taxodiaceae)水杉属落叶乔木。中国特有树种。

形态特征

树高可达40~50米,胸径达2米以上。叶对生、线形、扁平、柔软、淡绿色,在脱落性小枝上列成羽状,冬季与之俱落。雌雄同株,雄球花单生叶腋,呈总状或圆锥状着生;雌球花单生或对生,珠鳞交互对生。球果有长柄,下垂、近圆形或长圆形,长1.5~1.6厘米,微具四棱,种鳞木质、盾形。种子倒卵形,长约6毫米,扁平,周围有窄翅。(见彩图)

图分布

最古老的水杉属植物化石出现于中生代白垩纪沉积地层,当时这一类植物约有10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到第三纪早期它们由南向北迁移,到达北极地区,其后由于气候的巨大变化,又向南迁移,在亚洲东部到达中国的东北、朝鲜、日本。但经过第四纪冰期以后,它们几乎全部绝灭。20世纪4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中国的四川、湖北和湖南边境发现尚有留存,并加以鉴定,使这个曾被认为早已在世界上绝迹的“孑遗植物”迅速传播于世界,被誉为“活化石”。水杉的原产地在湖北省利川县、四川省石柱县和湖南省龙山县相邻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利川县西部的小河镇周围,方圆仅600平方公里的局限范围内。现栽培范围已扩大至北起北京、辽宁南部,南及广东和广西、云贵高原,东临东海、黄海之滨和台湾,西至四川盆地的辽阔地区,并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同时已被引种至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特性

水杉喜光。生长良好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大致为12~20℃,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在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左右的华北地区,干旱季节如能及时灌溉,也能正常生长。水杉在原产地主要分布在河滩冲积土及由侏罗纪沙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和紫色土上。对土壤要求比较严格,须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尤喜湿润,对土壤水分不足的反应非常敏感。在地下水位过高,长期滞水的低湿地,也生长不良。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在含盐量0.2%的轻盐碱地上能正常生长。

营造技术

生长迅速是水杉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原产地,树高连年生长最高峰出现在10~15年,在50年以前一般均能保持在60~80厘米左右。胸径生长在20年以后增长较快,一般保持在1.3~1.6厘米左右,连年生长最高峰出现在20~25年,80~100年以后趋于缓慢。开始结实的年龄较晚,虽早期能出现雌球花,但雄球花一般要到20年后才能正常形成,40~60年大量结实,迄100年而不衰,仍可产生出高质量的种子。2~3月开花,10~11月球果成熟。种子千粒重1.75~2.28克,每千克约43~56万粒;有胚率很低,发芽率仅 5~10%。发芽适宜温度为18~25℃,宜在春季土温达到12℃以上时播种,每亩播种量0.75~1.50千克。 1年生苗高可达40厘米,地径0.8厘米以上,在生长较好的情况下,苗高可达70~100厘米。扦插育苗是加速繁殖水杉的有效途径。一般在春季用发育健壮的 1年生成熟枝进行硬枝扦插,插穗长10~14厘米,每亩扦插2~3万株。用幼龄母树的枝条扦插,成活率可达到80%以上。夏插是在初夏用带叶嫩枝扦插,具有生根快、成活率高、当年可以成苗的优点,但由于气温高,插后要加强水分管理。此外,也可在初秋可半成熟枝的梢端进行扦插,此时冬芽已形成,插后当年不再萌发新枝,而是完成生根、冬芽发育和苗干木质化的过程,翌春移植后培育成苗。由于水杉生长迅速,主干通直,顶端优势较强,造林密度不宜过大。可采用 2×3米的株行距,每亩110株。到10~15年时进行第一次间伐。单行栽植可采用2米株距。造林苗木以2年生的移植苗为好,苗高1~1.5米,地径2~3厘米。从晚秋到初春均可栽植,但以冬末为最好。病虫害较少,主要有赤枯病在9~10月间为害叶部,使叶片呈黄褐色或红褐色,严重时落叶,可每周用160倍的1:1波尔多液喷洒 1次,共3~4次。害虫主要有大袋蛾为害叶及嫩枝梢,水杉色卷蛾的幼虫为害叶部。

用途

木材心、边材区别明显,纹理通直而不匀,结构粗,材质轻而软。易于加工,油漆、胶接性能良好。适于建筑、家具等用材。木材管胞长达 1.66±0.59 毫米,纤维素含量为42.7~44.1%,是良好的造纸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