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流行性出血热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以典型的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五期病程,以及早期出现疫斑或肠道出血、球结膜水肿、皮肤“三红”(指面、颈、上胸)、黏膜“三红”(指球结膜、咽腭、舌),甚者头、腰、眼眶痛(俗称“三痛”),尿中出现蛋白并迅速增加等为主要表现。此病疫情分布主要在亚洲,其次是欧洲、非洲,美洲仅有少数病例。流行性出血热是西医学病名,中国古代无此病名,属于疫病(含温疫、寒疫、湿热疫)范畴。

此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疫病,具有较明显的景观特点,中国主要发生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区,分布在多水带、丰水和过渡的农业区和东北林区。耐湿性较强的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疫区景观中繁盛的动物群,为此病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此病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点,中国流行高峰季节一般在11月至次年1月和4~6月。在自然情况下,不同年度流行强度有较大的波动,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此病的人群分布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为主,其他人群也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传给人和动物间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染,但孕妇可能传给胎儿。人和动物感染病毒后可获得较稳定而长期的免疫能力。主要宿主动物数量增多和携带病毒率高,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因素。科学灭鼠是目前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主要手段。

病因病机

此病病因为疫毒,其属性有热、湿、寒三种,三者可相互兼夹,也可偏重其一。在病程中可相互转化,也可始终如一。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气候、人群等条件下,会引发不同的临床证型。其致病特点除分别具有热、湿、寒等邪毒的普遍性质外,还有好犯血络和易损少阴心肾的特性。由于血络受损必留瘀,少阴受损必致虚,故瘀与虚又成为此病病理产物性病因。

此病多因感受疫毒后,在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等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一时性降低而发病,既病之后,疾病的轻重、顺逆及证候演变,常决定于正邪双方的状态和病邪的属性。一般来说,感邪轻者病轻,常出现越期现象(即不出现低血压休克期或/和少尿期或/和多尿期),多顺证;感邪重者病重,常难越期,多逆证。以热邪为主者,发为温热证,按卫气营血传变;以寒邪为主者,发为伤寒证,按六经传变;以湿邪为主者,多发为湿热证,按三焦传变,初期湿偏盛在表,状似伤寒,中期热偏盛留连三焦。这三种传变模式在发热期最为明显。至低血压休克期以后则“三途同归”,病机演变大体相同。

诊断及治疗

诊断及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中医治疗,则是在西医液体疗法的基础上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要点:

(1)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的急性发热病人;

(2)症状、体征见有“三红”、“三痛”、疫斑、球结膜水肿、肾区叩击痛;

(3)尿中有蛋白并迅速增多;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血尿素氮、肌酐升高;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阳性。

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患者按病程发展,一般可分为五期,但并非所有病人都呈全经过,轻型患者可无低血压和少尿期。故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依据各期出现的病理变化,对症治疗。

(1)发热期。证见壮热,烦渴引饮,烦躁不安,甚或神昏谵语,斑疹密布,鼻衄或咯、尿、便血,舌红,脉数,为温热证,邪由卫分内传气、营、血分,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初起恶风寒,壮热无汗,或寒热往来,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数,为伤寒证。邪在太阳少阳,治宜温散和解,用柴胡桂枝汤,大、小柴胡汤;邪入阳明,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腹满便闭者,治宜清热通腑,用白虎汤、承气汤加减。初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午后发热增高,微恶寒,胸闷脘痞,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证,宜除湿透热,按表里湿热之偏胜采用柴胡桂枝汤合三仁汤或达原饮、连朴饮加减。

(2)低血压休克期。证见体温时降时升,伴血压下降,发热期诸证仍存,精神萎靡,头昏乏力加重,四肢发凉,脉细弱,为阳气郁闭证,用四逆散加减以宣郁开闭。邪热内陷,证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神昏谵语,躁扰如狂,或见吐血、衄血、斑疹,舌红绛,苔焦黄,脉沉伏,用白虎承气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清热解毒开窍。气阴欲脱,证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烦躁,呼吸迫促,口渴,肢冷,舌红,脉细数,用生脉饮口服或参麦针100毫升加入当用液体中静脉滴注(100滴/分),或参麦针50毫升静脉推注,每15~30分钟重复一次,至脱象解除,血压复常为止;阳脱,证见面色苍白,唇紫,息促气短,四肢厥冷,神志恍惚,脉微欲绝。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服,或参附针、参附青针20~40毫升静脉推注,15~30分钟重复一次,至脱象解除,血压复常为止。

(3)少尿期。证见腹痛如刺、拒按,便秘,尿少,舌红绛,此为瘀热内结,下焦不通,当泻下通瘀,用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合方化裁。湿热壅滞,尿少而瘀象不显者,选用宣清导浊汤合茯苓皮汤。水热瘀互结,三焦俱闭,证见头身腰痛,浮肿,尿少,食少,呕逆,舌红苔腻,当在逐水、除湿、攻瘀、清下的同时,宣上焦,运中焦,方能令三焦气机斡旋而下焦得通,二便得畅,选用大陷胸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三拗汤等合方加减。尿少,午后低热,心烦口渴,舌红少津,为湿热伤阴证,用猪苓汤加味。

(4)多尿期。邪毒未尽,正气未复之证。气阴两亏者用参麦饮、泽参丸、增液汤、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以扶正,五苓散、栀子豉汤等利湿清热。阴亏热郁者用知柏地黄汤。肾气不固者用固肾汤、金匮肾气丸等。

(5)恢复期。大多以虚证为主。可根据阴阳气血亏损的不同程度,酌情调理。

在五期病程中出现危重并发症时,应当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如肺水肿出现暴喘危证,加用酚妥拉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发纤溶亢进出现大出血时,用犀角地黄汤(或犀角地黄针、凉血止血口服液)加用抗纤溶的西药等。

此病重型患者约占20%,危重并发症多。西医目前尚无针对病原的药物。中医在吸取西医液体疗法及部分对症疗法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尤其在救治重证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方面,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