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贾耽及其《海内华夷图》

贾耽及其《海内华夷图》。贾耽(公元729—805年),字敦诗,因生前曾被封为魏国公,后人又称为贾魏公;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是继裴秀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地图学家。

贾耽30岁才踏上仕途,开始只是一个九品县尉,50岁时升任鸿胪卿。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接待境外来宾,因而有机会“通夷狄之情”,获得大量有关四方边疆和外国的第一手资料。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贾耽64岁时出任宰相,直到76岁逝世。贾耽在政治上并无什么作为,但他的地理学和地图学成就却相当突出,身居高位,能够掌握和使用大量重要的地理资料当然是他的有利条件,但决定因素还是他经世致用的宏愿和卓越的地理学识。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贾耽根据长期积累的资料,绘成一轴《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献给唐德宗,供他了解失陷于吐蕃多年的陇右地区的地理状况。为了弥补图面内容的不足,还附有注记性质的《别录》六卷和《吐蕃黄河录》四卷。在献图的表文中,贾耽提到“晋司空裴秀创为六体”的制图理论,称之为“为图之新意”,并说“臣虽愚昧,夙尝师范”(我虽然愚昧,但长期以来一直在学习制图六体,并以此为榜样),可见这幅地图是按照制图六体绘制的。

在完成此图之前,贾耽就有了绘制全国地图的计划,积十年功力,终于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72岁时完成了《海内华夷图》和作为文字附录的《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从他献图的表文中可以知道,早在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他就接受了皇帝令他修撰“国图”的命令,但因不久就出任地方职务,不能专心研究,晚年才得以集中精力于地图编绘,前后历时近30年。由技工画成的这幅大地图宽三丈、长三丈三尺,比例尺是“一寸折成百里”(约相当1:15万),区分出中原和“左衽”(少数民族)地区,显示山脉的走向和河流的源流。按比例尺推算,该图覆盖的范围东西有30000里,南北达30000里以上。虽然表文中没有说明该图起迄的年代,但从《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以《班史》发源”来看,图上所绘中原内容的上限是《禹贡》时代,周边地区的上限是《汉书·地理志》所载,是一幅自先秦至9世纪初的历史地图。

在这幅地图中,贾耽首创了一种以不同颜色描绘古今不同的地名,加以对照的办法,即“其古地名题以墨(黑),今州县题以朱(红)”。这种“古墨今朱”(以黑色注记古内容,以红色注记今内容)的方法是贾耽首创的,由于有便于对照、一目了然的优点,特别适合古今地名变化频繁的中国历史地图,以后一直被沿用。清末民初杨守敬绘制《历代舆地图》和《水经注图》时还是采用这一方法,1982年出版的、由谭其骧〔xiang香〕教授主编的八册《中国历史地图集》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全部图幅都有古今对照。

这样巨大的一幅地图当然很难保存,所以没有能流传下来。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于1136年(刘豫阜昌七年)刻石而成的《华夷图》上刻着:“四方蕃夷之地,唐贾魏公图所载凡数百国,今以其著闻者载之。”可见当时或许还有《海内华夷图》的摹本或简编本流传,所以《华夷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贾耽原图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