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金莲花
名称出处:《广群芳谱》
概况异名:旱地莲(《纲目拾遗》)。
基源:为毛茛科金莲花属植物金莲花的干燥花。
原植物: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T.asiaticus L.var.chinensis Maxim.)
历史:(《纲目拾遗》)载有金莲花,引《广群芳谱》:“花色金黄,七瓣两层,花心亦黄色,……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至秋后花开不落,结子如粟米而黑,其叶绿色,瘦尖而长,五尖或7尖。”并谓:“金莲花又名旱地莲,治口疮喉肿、浮热牙宣,耳疼目痛,煎此代茗。”
形态:多年生草本,全体无毛。茎高30~70cm,疏生2~4叶。基生叶长16~36cm,有长柄,叶片五角形,长3.8~6.8cm,宽6.8~12.5cm,3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顶端急尖,3裂达中部或稍超过中部,边缘密生不相等的三角形锐锯齿,侧全裂片斜扇形,2深裂近基部;叶柄基部狭鞘。花单生或2~3朵组成稀疏的聚伞花序,直径3.8~5.5cm,萼片10~15,金黄色,干时不变绿色,最外层的倒卵形,顶端疏生三角形牙齿;花瓣18~21,稍长于萼片或与萼片近等长;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心皮20~30。蓇葖长1~1.2cm,宽约3mm,具稍明显的脉网,喙长约1mm。种子近倒卵形,长约1.5mm,黑色,光滑,具4~5棱角。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 84页.图版16∶1-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0~2200m山地草坡或疏林下。分布于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
生药采集:夏季花盛开时采收,晾干,药材产山西等地。
鉴别
性状:花朵形状不规则,通常带有灰绿色的花柄,长约1.5cm。萼片与花瓣呈金黄色,花瓣缩成线状,雄蕊黄白色,多数。气浓香,味微苦。以色金黄、不带杂质者为佳。
理化: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回流提取2小时,蒸去乙醇,滤过,保存滤液,滤渣用热水洗,合并滤液与洗液,再用乙酸乙酯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回收溶剂,残渣用3ml稀乙醇溶解后,点于层析滤纸(WhatmanNo1)上,以36%醋酸或正丁醇-醋酸-水(4∶1∶5)为展开剂,展距18.7cm,以荭草甙,牡荆甙为对照品,展开后,置紫外灯下检视,斑点呈土黄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26页.图228)
化学性质含荭草甙(3’,4’,5,7-四羟基黄酮-8-C-β-吡喃葡萄糖甙)、牡荆甙(4’,5,7-三羟基黄酮-8-C-β-吡喃葡萄糖甙)、3,4-二甲氧基苯甲酰胺、软脂酸、3’,4’,5’-三羟基黄酮-7-鼠李糖甙及其3-鼠李糖基葡萄糖甙[1,2]。
参考文献[1] 中草药 1984;15(6):247。[2] 清华北大理科学报 1974;1(2):165。
药理抗菌作用 金莲花注射液按试管稀释法,3.1%~6.25%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浓度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50%浓度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1]。金莲花总黄酮甙粗品1mg/ml水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该总黄酮甙粗品中分离得二个芹菜素双糖苷的衍生物(3’,4’,5’-三羟基黄酮-7-鼠李糖甙及其3-鼠李葡萄甙衍生物)也同样有效[2]。
参考文献[1] 新医药学杂志 1973;(5):31。[2] 清华北大理科学报 1974;1(2):165。
药性性味:苦,寒。 ①《纲目拾遗》:“苦,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鼓膜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淋巴管炎,口疮,疔疮。 ①《山海草函》:“治疔疮大毒,诸风。” ②《纲目拾遗》:“治口疮,喉肿,浮热牙宣,耳疼,目痛,明目,解岚瘴。” ③《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鼓膜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淋巴管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煎水含漱。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淋巴管炎,急性结膜炎:金莲花6g,野菊花9g,甘草3g。水煎服。”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金莲花适量煎服。亦可作片剂服,或与蒲公英同用开水沏,当茶饮,并可含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