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池塘养殖中调控水质的方法

在池塘养殖中,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和优质颗粒饲料的应用,鱼产量大量增加,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有机污染(残饵、粪便、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大量积累,远远超过了池塘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并且易产生暴发性疾病。因此要养好鱼,水质调控尤显重要,现结合生产实际介绍三种常见的水质调控方法。

一、物理调控方法

1、使用增氧设备:采用机械增氧和曝气的方法,达到调控水质的目的。

2、定期加注新水:根据季节、水温、水色、透明度等的变化,及时换掉部分“老水”,加注新水。

3、投喂加工工艺高、在水中散失率低的浮性饲料。

4、建设和改造池塘时合理规划池塘大小:鱼种池一般7-10亩,成鱼池一般8-15亩,这样大小的水面“缓冲能力和自净能力”较强,捕捞也方便。

二、化学调控方法

1、利用常见的化学物质:生石灰、明矾、过氧化钙、高锰酸钾等特性来改善养殖生态中的不利因素。

2、适时适量进行施肥:根据池塘水质的变化,适时适量施用有机和无机肥。

三、生物调控方法

1、在养殖模式上合理搭配养殖一定比例的其他鱼类来调控水质,如主养吃食鱼的池塘中搭配一定量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配养适量的鲈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产量,更重要是能起到净化水质、清除池中野杂鱼的作用。

2、定期施用光合细菌、微生物制(EM)剂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小分子有机物、硫化氯等有害物质,同时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减少了鱼类病害的发生,优化了养殖水体。

3、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的光合细菌液和微生物制剂,既能提高饲料转化率,又能增强机体的抗病力,相应地减少了饲料对水体的污染,对改善水体环境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