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社会比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1954年提出的一种关于自我评价及亲和行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都具有一种估价自己的驱动力,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便会以他人作为比较的来源与尺度,通过对比来估价自己的态度、能力和反应的适宜性。费斯廷格指出,当涉及到个体的情绪和情感时,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去说明一个人的情感是否适合一种情境,他人的态度、情绪等表现就成了信息的唯一源泉,即个体的任何情绪反应的合适程度,都可以通过其他人提供的信息来确定。社会比较的欲望是亲和行为的一个原因。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认为,社会比较驱动力是个体亲和的一个更有直接作用的因素,人们总是愿意和自己处境相似的人进行比较,相似程度越高,社会比较的驱动力就越强。在相互比较过程中,总会产生不确定性,激发一种自己和他人对比的要求。处于不确定状态中的人越是要探索他们之间的作用,社会比较的要求就越强烈,增长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们合群的欲望。当去掉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比较的要求,就会减少亲和的倾向。有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可用来解释亲和的倾向性:

(1)个人为了减少恐惧,希望亲和;

(2)为了把自己的情感与他人的情感相比较,以便发现他的情感是否适度也希望亲和。这说明,社会比较是个体亲和行为强有力的动机之一。继费斯廷格之后,不少研究者根据这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分析合群倾向的原因、目的、对象选择、亲和方式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