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榼藤

概况

异名:过江龙(《中草药学》),过山枫、大血藤、扭骨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豆科榼藤子属植物榼藤的茎(藤)。榼藤子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仅有本种。

原植物:榼藤Entada phaseoloides(L.)Merr.,又名眼睛豆、扭龙(广东),木腰子(内蒙古)。

历史:本品始见于《南方草木状》。谓其:“依树蔓生,如通草藤也,其子紫黑色,一名象豆,三年方熟,其壳贮药,历年不坏,生南海”,《纲目》载:“子紫黑色,微光,大一二寸、圆而扁。”以上记载与本种相符。

形态:木质大藤本。茎旋转扭曲,表皮棕褐色。二回羽状复叶,长10~25cm;羽片通常2对,顶端为卷须;小叶2~4对,对生,草质,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9cm,宽1.5~4.5cm,先端钝、微凹,基部微偏;脉明显;叶柄短。穗状花序长15~25cm,单生或排列呈圆锥花序状,被疏柔毛;花小而多,密集于花序轴上部;有香气;苞片被毛;花萼浅钟状,长0.2cm,萼齿5;花冠白色,裂片5,长圆形,长0.4cm,顶端渐尖,基部略有连合;雄蕊比花冠长;子房无毛,花柱丝状。荚果木质,长达1m,宽8~12cm,扁平而弯曲,有荚节,成熟时逐节脱落。每节有一枚种子,近扁圆形,直径4~6cm,深褐色,种皮坚硬,具网纹,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8~11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5271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涧、谷地混交林中,攀援于大乔木。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区。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茎藤,晒干。

化学性质

茎皮含皂甙[1],氰氢酸[2]。茎含氨基酸,黄酮类,酚类[3]。

附 叶含榼藤子酰胺A(Entadamide A),榼藤子酰胺C(Entadamide C)[4]。根皮含氰氢酸[2]。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02。[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36。[3]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41。[4] Phytochemistry 1989;28(3):881。

药性

主治: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通经,消疮肿,治风湿腰痛。” 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福建药物志》:“治腰肌劳损、关节炎:榼藤子茎藤6g,威灵仙、两面针各15g,崖花海桐、三桠苦各6g,加米酒浸泡半个月,每日服15~20ml,日2次。”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四肢麻木:榼藤9~30g,水煎服,或浸酒服。” ②《中国民族药志》:“瑶族治风湿骨疼、瘫痪:藤茎9~15g,酒浸或水煎服;治毒蛇咬伤,酒浸服,或搽伤口周围。” ③《中国民族药志》:“壮族治风湿骨痛,狂犬咬伤:榼藤茎9~15g,水煎或酒浸内服;需要时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