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黄芪

豆科(Leguminosae) 黄芪属(Astragalus)多年生草本。又名黄耆。根供药用。中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主要有膜荚黄芪(东北黄芪,A.membranaceus)和内蒙黄芪(绵芪,A.mongholicus)两个种。为国家保护植物。

膜荚黄芪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总状花序腋生,6月开花,花冠淡黄色,蝶形。7月结果,荚果膜质,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披黑色短毛。种子5~6粒,肾形,黑色。原产中国,主要产区在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朝鲜也有分布。内蒙黄芪小叶12~18对,叶片较小。荚果光滑无毛。主产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地。

图

黄芪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热、怕涝。宜生长于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前茬以小麦、玉米为佳。 忌连作。用种子繁殖。播种前种子需催芽,或用机械擦破种皮。中国春播在 3月中、下旬;秋播南方在9月,当年即可出苗;北方在冰冻前,翌春出苗。风砂干旱地区则在6~7月播种方能出苗整齐、幼苗健壮。一般采用条播,每亩用种量1~1.5千克。膜荚黄芪栽种2~3年、内蒙黄芪栽种3~4年后,于秋季至翌年萌芽前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及芦头并干燥后即可供药用。膜荚黄芪播种当年就有少量开花结果,内蒙黄芪则在第2年大量开花结果。待果实黄熟,种子变褐色时,分批采收种子供留种用。病虫害主要有紫纹羽病、白粉病和黄芪子蜂、豆荚螟、蚜虫等,并常有鼠害。

黄芪根作中药炙用能补中益气,主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浮肿、崩带、子宫脱垂等症。生用能固表、利水、清肿、托毒、生肌,主治自汗盗汗、脾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药理试验证明根有利尿、降压和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膜荚黄芪根含黄酮化合物,黄芪多糖,膜荚黄芪皂苷甲、乙、丙,胆碱,甜菜碱,数种氨基酸及微量叶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