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落叶松

松科(Pinaceae)落叶松属植物的通称。

特征和特性

落叶乔木。树皮多呈厚片状或长片状剥裂。枝分长枝和短枝。叶螺旋状散生于长枝,簇生于短枝,线形,扁平,柔软,淡绿色,表面平或中脉隆起,背面中脉隆起,两侧有气孔线。雌雄同株,花单性,单生于短枝上;雄球花黄色;雌球花近球形,苞鳞显著,绿紫色或红色,春季与叶同时开放。球果当年成熟,近球形,或圆柱形,苞鳞露出或不露出。种子形小,具膜质长翅,当年成熟时散落。喜光不耐顶部庇荫。耐寒性强。需要湿润而通气良好的土壤。土壤水分不足(如干燥的南坡和干旱的砂地)或过剩(如沼泽化和泥炭质的重粘壤土)时生长不良。在山区河流沿岸、具有大粒结构的冲积土上,则生长良好。一般为生产力高的速生树种。

种类和分布

全世界约18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高山与寒温带、寒带地区。中国约有10种,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其主要树种有:

(1)兴安落叶松(L.g-melinii) 。树高达35米,胸径60~90厘米。1年生枝淡黄褐色,几乎光滑无毛。球果卵圆形,种鳞13~30枚,种鳞背面无毛,有光泽,苞鳞较短。球果9月成熟(图1)。分布于大、小兴安岭,海拔300~1200米地带,为大兴安岭主要成林树种。

(2)长白落叶松(L. olgensis)。乔木,树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1年生枝淡红褐色,有毛。球果长卵圆形,种鳞16~40枚,背面有细小瘤状突起,干后边缘常反曲,苞鳞不露出。球果9~10月成熟。分布在长白山区,海拔500~1800米。俗称黄花松甸子,即指生于湿地或沼泽化地区的长白落叶松纯林。

(3)华北落叶松 (L.principis-rupprechtii)。树高达30米,胸径1米。1年生枝幼时有毛,后渐脱落,有白粉。球果长卵圆形,种鳞26~45枚,背面光滑无毛,边缘不反曲,球果基部苞鳞的先端露出。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两省;垂直分布海拔1380~2500米;以1600~1900米处最多。

(4)新疆落叶松(L.sibirica)。树高达40米,胸径80厘米。小枝密被柔毛,后渐脱落。球果卵圆形或长圆形,种鳞背面常密生淡褐色柔毛。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天山东部。在苏联有广泛分布,最北可达北纬70°15′。

(5)太白落叶松(L.chinensis)。树高达25米,胸径80厘米。小枝淡黄色下垂,近无毛。球果卵状矩圆形,种鳞背面有密生平伏长柔毛,苞鳞外露,直伸不反曲。分布在陕西太白山海拔 3100~3600米。

(6)红杉(L.potaninii)。树高达25~30米,胸径50~60厘米。小枝红褐色,下垂,幼枝有毛,后渐脱落。球果长形,种鳞35~65枚,背部有瘤状突起和短毛,苞鳞外露,直立或微反曲(图2)。分布于四川的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及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西南部、甘肃南部等地。垂直分布为海拔2700~4300米。此外,中国原产的落叶松尚有:西藏红杉(L.griffithiana),分布在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北部高山;怒江红杉(L.speciosa),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四川红杉 (L.mastersiana)分布四川岷江流域;喜马拉雅红杉(L.himalaica),分布于喜马拉雅山海拔2000米以上山地。从国外引入作为造林树种和庭园树的,主要有欧洲落叶松(L.decidua)和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

图图造林技术

通常用植苗造林。育苗用种子经雪藏处理后可使发芽快、出苗整齐,并有利于苗期的生长。苗期管理:播种后到幼苗拔出新梢前,灌水宜量少而次数多,以经常保持苗床表面的湿润状态;幼苗拔出新梢、苗木开始高生长后,要增加日灌水量,而减少次数,并适时适量追施氮肥。根据自然和经济条件确定造林密度:荒山地区立地条件差,对间伐小径材有需求且交通方便时,可为每公顷4400~6600株;林区及其外围立地条件好,劳动力较少,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时可为每公顷2500~3300株。造林后及时除草和进行透光伐,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树生长。主要病害有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落叶松癌瘤病、心材蜂窝白腐和落叶松苗期立枯病。落叶松毛虫(见松毛虫)和舞毒蛾,是最严重的食叶害虫。此外还有落叶松球蚜、落叶松红腹叶蜂和落叶松腮扁叶蜂(见针叶树叶蜂)等。

用途

木材坚实,不易腐朽,抗压、抗弯性强。可做枕木、桥梁和车辆等用材。兴安落叶松树皮含单宁 8.6~16%,新疆落叶松含单宁4.6~12.5%,是制造栲胶的重要原料。落叶松树冠规整、美观,针叶柔软,春季呈淡绿色,夏季呈深绿色,秋季呈金黄色,为城乡绿化的优良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