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开架借阅制

读者可进入流通书库直接从书架上选取文献的借阅制度,简称开架制。它是与闭架制相对应的。

早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罗伦佐图书馆已出现开架制的雏形,当时图书还是用铁链锁在书架或阅览桌上,读者不能外借。随着印本图书的大量出现,一些图书馆首先实行开架制,但图书馆界存在的过分强调图书馆藏书保管职能的传统观念阻碍了开架制的推广,对开架制问题的争议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19世纪后期美国有人建议将开架制作为一种主要借阅制度。1879年美国一些图书馆开始实行开架制,20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相继采用,苏联也在30年代普遍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架制在更多的国家普及,英、美、日等国还将开架制作为法定借阅制度列入本国的图书馆法,有些国家还规定了开架藏书与全馆藏书的最低比例限额。中国20年代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李大钊领导下,曾实行过开架制,50年代起专门图书馆广泛采用开架制,80年代大多数图书馆已程度不同地实行开架制。随着图书馆服务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采用,开架制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借阅制度。

按读者接触文献和办理借阅手续的方式的不同,开架制可分为自由开架式和安全开架式。自由开架式是流通书库和阅览室处于同一空间,中间不加间隔,读者只需在入口处交验证件,即可入内自由取阅,而不必办理任何借阅手续;安全开架式是流通书库与阅览室之间设有间隔,读者可凭证件入库挑选文献,但办理借阅手续后方可出库阅览或借出馆外。

开架制可使读者直接接触文献,广泛浏览,自由挑选;省去了读者查检目录、填写索书单、等候取书的时间;可使那些在闭架情况下不易引起读者注意或在图书馆目录中未被充分揭示的文献被读者发现和利用;当读者所需文献缺藏或不在架时,可由读者自选内容相近的文献。实行开架制可降低文献拒借率 (见文献流通统计指标),但也会出现乱架、 文献丢失和容易破损等弊端,为此,图书馆往往采取相应措施,如向读者发放代书板,使用彩色书标标示不同类别文献,不允许读者将所取文献归架而由图书馆员归架,设置文献流通监测系统等。

闭架制是与开架制相反的借阅制度。实行闭架制时读者不能直接从书架上选取文献,必须查阅图书馆目录,填写索书单,由馆员提取文献,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后方能使用文献。此外还有一种介于开架制和闭架制之间的借阅制度──半开架制,即将文献陈列在装有玻璃档板的书架上,读者可隔着玻璃通过书脊、封面等文献外貌浏览和挑选文献,不能自行取阅,须由馆员代取。

图书馆通常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文献和不同的读者群分别采用开架制、闭架制或半开架制。对于易得的利用率高的本国印刷型出版物一般都采用开架制,对于珍贵文献、内容不宜公开的文献或利用率很低的文献则采用闭架制,或仅对科学研究工作者实行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