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ouyixue
[外文]:veterinary science
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的科学。家畜、伴随动物(如犬、猫等)、经济野生动物、实验动物、观赏动物、经济昆虫(如蜜蜂、蚕等)和鱼类的保健和疾病防治工作均属兽医学范畴。但目前中国对鱼病、蚕病、蜂病的研究和防治分别由水产、养蚕和养蜂的科学研究机构进行。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兽医学的范畴现已扩大到涉及人畜共患疾病、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病模型、实验动物、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领域,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对农业生产以及生物学和人类医学的发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简史医治家畜疾病可能起始于野生动物被驯化为家畜的早期阶段。中国兽医技术发展的历史尤其久远。马病防治、 家畜养护、 阉割术等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专职兽医。秦汉以后,不仅各种兽药和畜病防治技术迅速发展,兽医学的著作也大量涌现并渐形成体系。至唐代,兽医技术已开始传向国外(见中国兽医史)。在西方,有关兽医发展的早期记载是公元前2100年巴比伦古老法典中对于牛医和驴医的义务和应得报酬所作的规定。公元前1900年,埃及人已在莎草纸上记录有治疗动物疾病的处方。在古印度,兽医和人医曾同样兴盛,公元前1500~前1200年吠陀时代的一些经典中有以韵文记载的动物疾病及其治疗方法。至奴隶制时代,兽医由于战争中军马需要量的激增而趋于发达。古希腊已有马医。罗马帝国后期军队中的兽医技术曾达到较高水平,并曾在古希腊兽医学文献基础上编纂有关于马病的著作。中世纪时兽医学趋于衰落。患马常由一些锻造铁蹄的铁匠诊治。英文 farrier一词既指钉马蹄的铁匠,又指兽医,可能即此之故。此后,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家畜和种畜贸易量的扩大以及欧洲各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大批家畜死于牛瘟等疫病,才使人们认识到学徒式的兽医训练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从而开创了现代兽医高等教育制度。1761年法国在里昂开办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兽医学校。到1800年,欧洲12个国家已相继成立了20个左右的兽医学校。中国的第一所兽医学校北洋马医学堂创办于1904年。20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兽医学校和兽医机构,兽医科研、教育和诊疗水平持续提高。目前兽医科学较发达的国家有美国、联邦德国、英国、丹麦、日本和苏联等。
学科体系兽医科学与医学的理论基础相通,两者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兽医科学的主要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有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和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和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学、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产科学等。中国传统兽医学(一般称中兽医学)具有独特的体系,它的基本理论和中医学一脉相承,是中国历代人民同家畜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兽医科学迅速发展,又相继建立了小动物兽医学、禽病学、兽医流行病学、动物营养学及营养代谢疾病研究、麻醉学、实验外科和显微外科、兽医毒理学和家畜中毒学、兽医真菌学、兽医病毒学、兽医免疫学、人畜共患疾病、动物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预防兽医学及野生动物病学等新的学科。
兽医工作范畴现代兽医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保障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在于减少人畜共患疾病的危害,提高动物性食品(肉、蛋、乳和水产品等)的卫生质量和改善环境卫生等,直接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其工作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家畜群发性疾病防治兽医临床诊治工作多半以价值昂贵的个体家畜或种畜以及一些伴随动物、观赏动物等为主要对象,一般家畜均着重于全群防治。工厂式集约化养禽、养猪业的迅猛发展,加重了兽医对饲养场址选择、 畜舍设计、 饲料添加剂的配制、环境卫生管理、免疫程序的制定和执行、疾病诊断和免疫水平监测等所负的责任,以提高家畜的健康水平和预防群发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已发现这类疾病达数百种之多。其中以传染病为害最烈,但不少已被消灭。截至1986年,畜牧业较发达国家中已被消灭的家畜传染病种数为:丹麦18种,美国和日本13种,英国10种,澳大利亚7种,苏联和联邦德国6种。中国过去每年导致几十万甚至百万头耕牛死亡的牛瘟,已于1956年被消灭。但许多新的疾病又有发生,危害较大的有:病毒性传染病(如猪水泡病),伴同农药、化肥及工业废物等的严重污染而产生的中毒性疾病以及营养和代谢疾病等。其中有的至今尚无有效防治方法,有的(如代谢疾病和营养缺乏症)则与片面追求高产有关。这都为兽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早期预防营养代谢性疾病的产生,现在的兽医工作不仅要观察畜群是否出现临床症状,而且要测定其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达到预期的生产指标和体内代谢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常通过血液化学分析对高产牛群进行代谢剖面测试以预报营养代谢病的隐性或亚临床病例等。
玩赏和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治在许多欧美国家,由于犬、猫被视为宠物而喂养成风,犬、猫等伴随动物疾病的诊疗已成为这些国家兽医的一项重要业务,由此也促进了小动物医疗学科的发展。观赏动物包括动物园饲养的野生动物和家庭饲养的鸟禽等,其数量近几十年来也大大增加;各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如狐、水貂、梅花鹿、麝等越来越多地实行人工饲养。它们的疾病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病原复杂,这也要求兽医工作者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此外,实验动物的培育则对兽医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有些供试动物试验还需用无菌动物或无特定病原动物,以便在诸如有关免疫机理、代谢机制和药理的研究试验中得出准确结论。实验动物学现已成为兽医科学中一个新兴分支学科。
进出口检疫来源于外国的传染病可引起该病在本国的流行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美国于19世纪80年代由国外购牛而传入的牛肺疫,在屠宰了大量病牛和与病牛接触过的牛后才最终扑灭;日本由国外购进种猪而传入的猪萎缩性鼻炎和猪霉形体肺炎,传布到全国各地猪场,重者感染率达50~60%。中国由国外传入的传染病也屡见不鲜,如1919年由外国购进奶牛时,曾将牛肺疫带进上海;1963年进口大白猪时曾带入猪萎缩性鼻炎;其他如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密螺旋体性痢疾等也都由外国购进的种畜传入。同时,本国的家畜病原也有可能随出口患病动物而流向国外。因此,按法规进行严格的进出口检疫,并调查产地疫情以杜绝各种病原,是兽医的重要任务之一。
兽医公共卫生兽医在这一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法规,如对肉、蛋、乳、鱼等动物性食品生产前后的各个环节进行卫生监督和检验,以防止散布家畜传染病病原体包括人畜共患疾病病菌而为害人类健康。
医学模拟试验兽医学与医学有共同的基础理论和治疗准则,许多人类疾病能以极其相似的机理和形式在某些动物身上表现,这种疾病称为人病的动物模型,常被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如对鸡病毒性肿瘤病和鸡马立克氏病等的研究都可供研究人类肿瘤的发生借鉴。医学家和兽医学家还往往以动物病为模型共同研究一些外科手术。此外,预防医学和比较医学已成为兽医和医学共同发展的学科,在防止生物战、化学战、原子战以及发展宇航医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兽医师和兽医教育畜牧兽医事业发达的国家都重视兽医师的培养。每10万人口中合格兽医师人数(1980):美国为15.9人,日本为20.4人,苏联为30.9人,丹麦则达43人。培养兽医师的高等教育学制较长,如美国需 7年,即3年预科教育和4年本科教育,毕业后需经政府考试合格获得兽医师证书,方可开业行医。此外,兽医师还可受聘于政府行政机构、教育科研部门、兽医药厂或其他企业,从事防疫检疫、教育、科研、兽医生物药品和化学药品生产以及兽医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兽医学的现状和展望现代兽医学在中国已有80年历史。近30年来发展较快。至1986年,全国设置兽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48所,中专181所,畜牧兽医大专程度以上的毕业生 4万余人。全国普遍建立了畜牧兽医站,开展家畜疾病防治工作。现有各级兽医研究机构40余所,研究成果主要有:研制和改进了几十种有效疫(菌)苗,为防制传染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应用酶标抗体技术和放射免疫测定等先进技术进行传染病诊断取得成功;运用兽医生物技术建立了抗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和抗布鲁氏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对中国家畜家禽寄生虫种类、区系分布及重要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对猪囊虫病、细粒棘球蚴病、弓形虫病、旋毛线虫病等人畜共患病提出了防治措施;对母牛隐性乳房炎、腐蹄病、白肌病、亚临床酮病、瘤胃酸中毒、皱胃变位、水牛血红蛋白尿以及马急性结肠炎等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查明了160多种畜禽中毒病,对部分中毒病提出了防治措施。至1986年中国已生产兽医生物药品89种,年产量达40余亿毫升。全国兽药厂生产兽用化学药品、抗生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饲料添加剂和中草药等约120多种。在防疫方面,中国除已消灭了牛瘟外,猪瘟、牛肺疫、炭疽、结核病和耕牛血吸虫病等也都得到控制。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兽医学在数千年历史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并先后整理发掘了《元亨疗马集》、《司牧安骥集》、《活兽慈舟》等10余种古兽医书籍,编写了反映现代科研成果的中兽医内科、诊疗和针灸方面的著作,其中兽医针刺麻醉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已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
当前,兽医学正随着许多有关学科的新成果更多地被应用于家畜疾病的研究而迈向更高的水平。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研制口蹄疫、狂犬病和幼畜腹泻等病疫苗的初步成功,将为疫病研制亚单位苗或合成肽苗开辟道路。应用细胞工程技术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将使兽医诊断更为准确快速。电子计算机和激光等已开始应用于兽医学。野生动物、观赏动物疾病防治是有待开拓的一个领域。随着畜禽空运量的增多,将开始研究空运对家畜生理、病理的影响。同时,流行性疾病的国际合作监测和防治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上述发展相适应,更加重视兽医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