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马六甲海峡

亚洲东南部重要海峡,因临近马来半岛南岸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经济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海峡从西部的韦岛至东部的皮艾角,长1080公里,包括新加坡海峡,全长1185公里。西北部宽达370公里,东南端宽仅37公里,海峡呈喇叭形。底部平坦,多为泥沙质。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沿岸有少数岩石构成的小丘陵,其余多为低平原和沼泽,两岸河流众多,河口淤积严重,有大片泥滩,生长茂密的红树林。水深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主要深水航道偏近马来半岛一侧,水深25~151米,至安达曼海盆深达200米,靠近苏门答腊一侧,一般水深27米,很少超过37米。流速缓慢,每小时2.8~3.7公里。峡中大部分为半日潮。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5℃以上,年较差和月较差小。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940~2575毫米。处在赤道无风带,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力微弱,平均风力为1~3级。4~5月和9~10月的季风转换期多出现地方性雷阵雨;西南季风期偶尔有“苏门答腊风”,暴风骤雨,但持续时间不长。

图

公元初年,中国船只已航行马六甲海峡。4世纪,阿拉伯人开辟了从波斯湾与红海横渡印度洋,穿过海峡而抵达中国及马鲁古群岛(盛产丁香、胡椒,有“香料群岛”之称)的航线,即“香料之路”。随着来往船只的增加,海峡的地位日趋重要。7~13世纪, 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15世纪初,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数次经过海峡,出入印度洋,远达非洲大陆东岸。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最先侵入海峡地区,继之荷兰、英国先后占领沿岸各地,并为东侵跳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控制。战后成为国际重要通航海峡之一。50年代以来,通过海峡的航运十分繁忙。据新加坡港1980年统计,通过海峡的船只有6万余艘(77%的船只在新加坡停靠),其中货船占56.2%,油船占27.3%,散装船占3.3%,各种小船占12.6%,客轮占 0.6%;有50多个国家的船只通过海峡,日本最多。通过海峡的货物大多是运往日本的石油和矿产品。日本所需70%以上的中东石油和美国从东南亚进口的橡胶和锡都途经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