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肾移植

将健康者的肾脏移植给有肾脏病变并丧失肾脏功能的患者,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项有效手段。肾移植因其供肾来源不同分为自体肾移植、同种肾移植和异种肾移植。习惯把同种肾移植简称为肾移植。其他两种肾移置则冠以“自体”或“异种”肾移植以资区别。

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高,需肾移植以挽救其生命的病例多;而肾移植手术又较其他器官移植的技术易于掌握;尿毒症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也有助于移植肾的存活;加之一个肾即可维持正常生命,因此为正常人献出一个肾,为亲人做移植肾挽救病人提供了可能。现时血透析技术已成熟,为肾移植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创造了条件。在人体各种器官移植中,肾移植在实践例数和临床效果上均居首位。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改善,肾移植的存活率已由50%提高至70~80%,甚至更高。

肾移植的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初,前40年主要积累肾移植操作技术的经验,特别是血管吻合方法。继之注意到影响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免疫学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1954年在同卵孪生者间肾移植成功,开始了临床应用阶段,后发展至异卵孪生、同胞兄弟、父母子女以至无关人间的肾移植成功。

中国肾移植的临床应用始于1960年,当时做了两例尸体肾移植,出尿数日。1972年一例亲属肾移植生存一年。1976年后北京、上海及武汉等地相继开展肾移植工作,至1990年已积累5918例(6252例次)经验,全国已有 120余座医院进行肾脏移植术,生存超过5年者438例,超过10年者59例。

肾移植的免疫学问题

同种肾移植失败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对移植肾产生的免疫反应,使移植肾被排斥和破坏。此种免疫反应是由移植肾的抗原和受者的免疫活性细胞参与发生。抗原有个体特异性而无组织或器官特异性,除同卵孪生者外,几乎无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同种肾移植后,若不采取免疫抑制措施,除同卵挛生者外,发生免疫反应几乎不可避免,只是轻重和时间早晚的不同。

移植免疫反应可分三种:

(1)超急排异反应,是移植后即刻发生的一种严重排异反应,由受者体内预先形成的对供肾的抗体与移植肾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破坏内皮细胞,使血小板聚集,纤维素沉着,小血管栓塞引起移植肾坏死,主要属体液免疫反应。临床表现为突然无尿、高烧及移植肾淤血肿胀,一旦发生尚无法治疗,需切除移植肾。术前行直接交叉配合试验多数可预防。

(2)急性排异反应,发生于移植后6个月内,为最常见的免疫反应,主要为细胞免疫,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等单核细胞浸润及间质水肿。临床表现为肾功能减退,若及时加量给予免疫抑制剂多数可逆转,淋巴细胞浸润迅速消散水肿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应用环孢霉素A后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

(3)慢性排异反应,病变进行缓慢,可发生于术后数月至数年,系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小动脉内膜增生、梗阻,肾小球萎缩,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为肾功能逐渐减退,高血压及蛋白尿,极似肾炎复发,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解决肾移植长期存活的途径

主要解决免疫反应,其途径有:

选择合理的供肾

从免疫角度选择供肾需进行下述检查:

(1)淋巴细胞毒试验(直接交叉配合试验),检测受者体内是否有预存抗移植肾抗原的抗体,阳性时不用,②红细胞ABO血型系统,按输血要求进行选择;

(3)白细胞抗原(HLA)配合情况,人体第 6对染色体短臂上有HLA区,包括已括已知的A、B、C、D及DR等基因位点。若以每个位点2个抗原计,从已知的近百个抗原做排列组合,则会出现多达百万个表现型,因此在无关人之间找到完全配合的几乎不可能。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DR抗原与肾移植存活有较密切关系。近亲间由于遗传规律,HLA抗原相同的机率?任薰厝嗣飨愿撸跚坝θ险媾浜弦匝≡窈鲜使┥觯谖薰厝思渲荒茏龅较喽耘浜弦蕴岣呱鲆浦驳拇婊盥省R虼耍鲜鲋钍匝榭苫驹し莱迸乓旆从Φ姆⑸≡裣喽院鲜实墓┥觯荒芡耆饩鲎橹嗳菪晕侍狻?

抑制免疫反应

既然在无关人间难于选择到组织相容性完全一致的供者,就需采取抑制免疫的措施以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期。其措施包括;①免疫抑制剂,常用者为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有时辅以环磷酰胺,尸体肾移植肾后,其一年存活率为50%左右,亲属肾移植则为70~80%,或更高。近年来应用环孢霉素A后,不但减少了上述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使人/肾年生存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达97.3/78.8%。免疫抑制剂也包括一些生物制品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最近又制成特异性较好的单克隆抗体OKT3,使排异反应的治疗得到进一步提高。

(2)手术消除淋巴细胞,包括胸腺切除、脾切除和胸导管引流术等,已不作为常规方法应用,只有移植前白细胞过低时行脾切除,少数做胸导管引流,淋巴液经过滤去除淋巴细胞后再输入人体。

(3)放射治疗:有全身照射(包括体外循环血照射)已基本弃用,移植肾局部照射尚用来治疗排异反应。

上述措施确可使移植肾存活期延长,但它是非特异性的,用后全身免疫力下降,易于发生各种感染(细菌、病毒和原虫),肿瘤发病率也明显较正常人群高。加之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库兴氏征、糖尿病及应激性溃肠也可出现,为此仍应探索一套合理的用药方案。

特异性免疫抑制

专门针对移植肾产生作用,不影响全身免疫力。包括免疫耐受和免疫增加,目前尚属实验阶段,距临床应用尚需做大量工作。

影响肾移植效果的其他因素

肾移植效果尚与以下因素有关:

(1)输血可提高移植存活率,机理尚不清楚,但效果是肯定的。

(2)血透析:可改善病情易于耐受手术,同时有资料说明透析时间长的移植效果好。

(3)供肾质量:正常肾脏热缺血时间超过半小时,移植后较难恢复功能,热缺血时限越短越好。

(4)手术技术:移植肾置于髂窝,肾动脉与骼内动脉端对端吻合,肾静脉与髂外静脉端侧吻合,输尿管与膀胱吻合,技术上比较简易,但病人体弱,凝血机制稍差,手术应认真、细致,才能避免合并症(如出血、感染、淋巴囊肿、尿瘘等),提高肾移植效果。

(5)再移植:除移植后近期内由于排异反应失败者外,一般认为再次移植的效果与首次移植相似。甚至由于首次移植后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故再次移植应更好一些。

排异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是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而急性排异反应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诊断虽有不同方法,但仍以临床症状(发烧、局部胀痛、血压高及全身不适等)和肾功能减退(尿量少、尿素氮及肌酐值升高等)为主。近年单克隆抗体作为诊断方法取得进展,必要时辅以穿刺活检可确诊。治疗以加大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用量的冲击或OKT3治疗为主,也可辅以放射治疗,多数可得到控制。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肾移植术后的合并症日益减少。病人一年生存率达到95~98%,一年肾移植存活率提高至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