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实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缩影。应该说是既然是历史的缩影,中国历史不管从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大、很深的。因此作为一个讲座来说,我很难给大家讲清楚,我只能就我现在所感到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跟大家在这里谈谈,我个人多年来在这方面治学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要讲一下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因为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历史呢,既有渊源,也有流变。就是说比如讲中国,什么时候有中国?我们在历史学有个叫史前历史,一个叫历史时期历史。它的分界线在于出现国家。我们说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个文明史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有国家以后的历史。但如何去寻找国家历史的源头呢?这就是我们要找一个研究问题的切入点。问题的切入点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呢,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大家认识到:一个国家的都城,不管是中国,是希腊,是罗马,还是非洲的埃及,以及像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这些世界几大文明的国家,它的最主要探讨国家历史的渊源,国家历史的起源,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中国古代都城从历史文献记载,从夏代开始以来,大约有217座。我统计过一个数,但是呢绝对不止217个王朝。统一的王朝没有,有的就是分裂王朝。
其中包括边疆地区。比如包括像黑龙江和吉林交界的渤海国,在公元七到九世纪的渤海七八九世纪的渤海国。还有像我们云南的南诏、大理这些国家,还有新疆地区地方性的,当时也叫国。其实“国”的概念不一样,可能到现在我们把“国”理解为非常严肃的东西。我们现在“国”就跟地图上画的这个一样,是公鸡。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就比这个相当于中心地区就中原和现在华北、华中北部、华东的北部、西北的东部这一带,据历史记载,当时有万国,万邦万国。当时那个“国”实际比现在县还小,几乎相当于一个乡。那时候实际还不是我们现在理解意义的国、国家。真正我们从历史上理解为已经进入国家的这个时期的都城,已经有217座。既包括传统的大一统帝国的内地的这些都城,也包括周边地区的一些地方政权的都城。
根据建都时间长短,现在一般认为建都时间最长的,在中国这217座都城里,最长的就是西安,现在的西安。我们总说古都西安,北京的一条街,最主要的一条街长安街。实际就是以西安的古名命名的,它建都大约在一千年以上。
其次就是接近于西安的建都在九百年以上就是北京,这是建都时间第二长的。第三个就是洛阳,洛阳建都也在八百多年以上。再以下其他一些都城时间都比较短了,从第三名到第四名一下差了一倍,剩下都是三四百年或者一二百年,有的是几年。应该说中国的最主要的都城,建都最长的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是洛阳。
根据建都时间的长短,现在从20世纪初,中国提出了一个叫“五大古都”。“五大古都”呢,我们知道就是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和开封。就是传统所说的“五大古都”。“五大古都”一直流传了很长时间,大约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在学术界流行,在群众中也开始宣传。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了“六大古都”之说。“六大古都”加了个谁呢?加了个“杭州”。杭州就是现在南宋时期的临安。到了八十年代,又加了一个叫“安阳”,河南的安阳。它是安阳殷墟,我们说殷墟的首都,建都一百多年。当然后来曹操它的附近,有个三台叫铜雀台。曹操的都城实际也属于安阳附近,但那不是统一帝国的首都。这也就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家在市场上经常看到的一本书上写的“中国七大古都”。
在“七大古都”里头,占统一王朝都城的王朝年代里头,最多的也是西安、洛阳和北京。大家有时间你们可以查一查中国的历史年表。你算一算统一王朝年代一共多少?作为都城的年代多少?作为都城就是王朝那个年代是多少?比如西汉王朝从它建立到它灭亡也就是都城的存在时期,这样的话你可以计算出来它所占的百分比。应该说“七大古都”里有三大古都在中国历史上又具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也就是我们多年来历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为什么对西安、洛阳、北京,当然也包括我们早期从事研究的安阳,这些古都特别重视的原因。工作开展应该说也是比较多的。
中国古代都城应该说有了国家就有都城,这样的话中国第一个都城也就是第一个王朝的首都。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根据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年表,夏王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据现在应该说是4702年,确切数。但实际上“2070”也不确切,是个约数,也就是说据现在四千一百年左右。它的都城现在夏代都城,一开始应该说比较多。在这个地方建都几年,由于可能国内的政治形势、军事形势又迁都到另一个地方,直到它统治比较稳定的时候。大约到夏王朝的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9世纪才在现在的河南郑州的西部。偃师市一个村庄附近,叫二里头这个村子名字,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它的首都。二里头遗址作为首都,一是考古发掘在这儿发现了宫殿,古代的宫殿。通过发掘的宫殿里的建筑物和宫殿附近的墓葬,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出土的器物,判定这个地区的墓葬和宫殿建筑的时代距今大约是公元前17到18世纪。也就是夏王朝的中期以后开始建立这个都城。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都城。可能有机会你们旅游参观的时候,到了这个村子附近,有一个题词叫“天下第一都”,现在这个名字应该说现在还没有谁能够代替它。当然随着我们考古工作的开展,也许比它更早的都城我们还会发现。
大家看到这个图片,这是在上个世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地区发掘的一个宫殿遗址的复原模型。当时这个宫殿应该这个样子的,面积大约是一万平方米,108米乘100米,约一万平方米。大家看到周围是个围墙,南面是个大门,北边是个大殿,是个宫殿。这时候还没有瓦,盖房子还用茅草,但是长方形的大宫殿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周围是廊。这个都城遗址呢要比我们后代的都城小得多。根据现在的初步调查,大约有四平方公里。它的宫殿呢,宫殿建筑基本在现在我们所了解的都城范围的中间,中央部位。这个夏代都城的确立,应该说在中国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古代的历史被国际学术界承认,应该说二里头遗址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我们的文明史呢也就向前大大推进。
第二个都城就是商代都城。商代首都呢,最早的现在有两种观念一种是说在河南偃师我就说二里头这个旁边,有个村子叫塔庄,就是宝塔的“塔”。有的说呢在郑州,现在的郑州市。现在搞夏商周断代工程,我们总说怎么断定?比如夏代和商代之间的分水岭在哪儿?你总要给人家王朝有个断。比如说你现在是公元2070年成立的,什么时候灭亡的?比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时候成立的?1949年。它给那么个数字。现在比如考古上怎么断定这个?因为现在没有文献记载,大家知道我们的文献,当时的历史是后来文献追溯的,当然追溯的口头历史也是历史,不过这些历史的水分比较多。就需要经过学者更多的工作,但是呢就要求助于考古学。考古学如何解决一个王朝的变化呢?我们考虑来考虑去,觉得最重要的就是都城的变化。古代呢,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必须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都城。就是建都,定都在哪儿?现在是一样,我们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在西柏坡开会,首先要确立我们定都在哪儿?当然我们还是定都在北京,这个可以。比如古代它不会定都在原地方,古代往往是这样。很少大的王朝夏王朝灭亡以后,还在夏王朝首都。因为它灭亡以后,往往有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报复,就要摧毁它的建筑挖掘它的陵墓。包括它祖先陵墓的挖掘,这实际上是政治报复。我们过去也有这个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干什么了,石碑给推倒了。比如秦始皇,秦王朝灭亡的时候,项羽到了当时的咸阳,他一把火先把阿房宫烧了,一烧烧了三个月。按道理他完全可以不烧的,象征什么?象征他把王朝推翻了。烧了它以后,所谓的先破后立,破了以后他得立。他要建立国家首都,他有个统治中心,他要建都。建立都城的时候,就应该是那个国家成立的时候。但这个年代很难定在哪一年,就在那个左右的时间。因此呢,我们后来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的附近发现了我说的偃师市的一个商代城址。而这个城址应该说保存非常完好的一个城址,它不是一个一般的城。因为那里头有宫殿,宫殿的大型建筑应该说非常雄伟。这个城建立得很规范。这样的话呢,就判定了这个城是商代的一个都城。而这个都城里的时代,经过测定和经过考古研究,恰恰又和夏代的二里头的灭亡时代相衔接。就是它这个城不用了,被毁坏了,那个城刚好建立,就是时代相接。也就是这个时候恰恰是夏王朝的灭亡和商王朝的建立,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商代的第一个王朝。
以后商代又在河南的郑州建立了更大规模的都城。再以后到了盘庚的时候,就是商代的国王又把首都迁徙到河南的安阳,在那里建都将近一百多年,直到商纣王荒淫无度,最后把国家给断送了。这就是刚才我谈到的商城,偃师商城。外面是一个大的城墙,一圈,靠里面还有一圈小的城墙,在最中间有小城,这个城就是所谓的宫城。偃师商城的宫城到偃师商城这个时代,应该说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对中国以后都城的影响包括我们现在,现在我们说北京城有故宫,故宫外头还有内城,外面还有大城。一圈套一圈,反正最中间是统治者的所在地,越往外头重要性越差。它的周围应该是官府,官府的周围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周围就成了墓地了,就这么一个规律。到了安阳殷墟大家看看,商代最晚一个都城,安阳殷墟。大家看看它这儿北边是商代中期的一个城址,两年刚刚发现的四平方公里,周长约八千米,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个城址。继这个城址之后,在它的南部大家看看有一条河流。河流的拐弯的地方就是它的宫殿区。这是三十年代,当时国家的考古研究机构在这儿进行了发掘,发掘了将近五十多座宫殿。同时在这个宫殿的西北部,大家看到有一个绿色的东西,绿色的有一些褐色的东西,那地方叫西北岗,地名叫西北岗。这里发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就是商代国王的墓葬。有了统治者的活动中心,有了死后的埋葬中心,那么作为都城它应该是最完整的。就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古代先秦都城里头这是最完整的都城。因为都城里边不能光有宫殿,国王死了还有埋的地方。就跟清朝一样,你不能光有故宫,清朝的王陵在哪儿呢?有东陵有西陵,东边在遵化,西边在易县。明朝皇帝也是一样,活着在北京,死了就搁昌平去了,当然昌平也归北京管。一个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宫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后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阳殷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处。
商代以后周武王消灭了商纣王,因为商纣王荒淫无度,就成立了西周王国。西周王国大家知道从西方来的,西方是指古代社会,不是现在,就是大西北,就从陕西过来的。可能老百姓都知道“姜子牙钓鱼”的那个姜子牙,“愿者上钩”。姜子牙就是辅佐他们一个有名的军师。就那个时代,他向东进攻,他的大本营在西部,现在陕西一带。然后取得政权以后,他就在现在的西安,建立了西安地区的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也叫丰镐遗址。丰京、镐京,丰是丰富的“丰”,镐是一个金字边一个高,这实际是一个水的名字,一个地方的名字。在建立自己都城,这个地方呢,有过书叫《封神演义》,讲到西周的历史,跟这个地方的关系很密切。这个都城现在发掘了大量的墓葬,有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也有发现了当时好多建筑的地基。因为房子都没了,中国跟希腊罗马不一样,跟埃及不一样。可能出国旅游过的先生,或者出国去过那些地方的先生,或者你们从电视上见到介绍知道,西方的都是石头建筑,中国都是土木建筑。改革开放以前包括农村全是土木建筑,现在改成砖了。土木建筑一个最大的不足,从保存价值来说不易保存,年代一久就塌了,只留下地基了。比如说阿房宫,那么有名的一个宫殿,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写到,阿房宫东西多少米,非常宏伟,应该说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它大殿东西一千五百米长,三里地,南北将近五百米,那都不得了,上面可以坐一万人,那就是万人大会堂了。但是它没保存下来,因为它是土木建筑,只保存台基。什么叫台基?就是打的地基。因为要这么大的建筑,承载量非常重,地基处理非常好。这样的话呢,地基打得非常深。我们知道夯土,群众打夯的土,夯土厚十几米,在丰镐这个遗址,周代都城保留了大量的建筑遗址。周代以后,到了东周就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这个时代是什么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是一个政治上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因此都城正因为这样,它当时各地的王侯,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都是仿造国王去建造自己的统治中心。包括齐国的临淄;包括楚国的江陵,就现在的沙市;包括现在郑州附近的郑韩故城就是韩国;还有像燕下都,河北易县,北京附近;还有像河北邯郸赵邯郸王。他们纷纷效法当时的中央政权,效法他的都城建设自己的首府所在地。而他建造的方法呢,应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说这个城皇帝的房子得多高,大臣的房子得多高,老百姓的房子要多高。我举个例子,像北京城。当然古代不是这样,最早的古代,明清时期。它可以用琉璃瓦,可以用黄瓦,老百姓的房子绝对不敢,要用那个做的话就要杀头的。建筑本身是个等级,就跟现在坐汽车一样,也是一个道理。不过这个不太严厉了,甚至有钱你什么都可以坐。但是只要你是公务员就得按规定办,过去公务员按规定办,老百姓也得按规定办。你盖什么房子?建什么样的庙?都按照规定走。但是到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应该说正是一个百花齐放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也造成了整个建筑上一种规划上的、归制上的一种社会形态上的丰富多彩。我想因为它涉及的都城非常多,我这里就不多谈了。
结束了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呢,是由秦始皇结束的。他所建立的城是秦咸阳城,秦咸阳城要根据历史记载,可不得了。东西二百七十里,到处都是宫殿。当然我想这是文学家的夸张,或者对秦始皇的一种不满,把他错误的张扬。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始皇建的都城,确实是非常大的。它的规模呢,应该说呢,像秦始皇陵一样,大家知道秦始皇陵是现在我们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最大的一座。他的都城如果包括他的离宫也应该是最大的一个。至今考古工作者还弄不清它范围到底比如东西是多少?弄不清楚主要是我们工作原因;再一个因为秦始皇得罪人得罪的太多了,对它的破坏太厉害了。当时农民起义军对他的宫殿、对他的各种设施破坏太厉害了。再有呢,秦始皇所建宫殿的所在地,又是中国历代周秦汉唐,尤其汉唐时代的政治中心。它重叠性的建筑,什么叫重叠性?原来我在这儿进行生活,后来人继续生活,这样的话把前代的建筑物就破坏了。因此对研究起来非常困难,但是我们知道秦咸阳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秦咸阳城呢虽然时间短,从战国中期公元前350年到秦代末年,被秦末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项羽西入关中。秦咸阳成也被一把火烧得面目全非。我曾经在遗址上七十年代初进行发掘,本来是一个房子。因为发掘出来大家可能一看大吃一惊,就跟炼钢炉一样,出来都是炉渣了,搬不动。炉渣五光十色的,显然那个里头有金。比如有各种金属装饰物,不然的话不会出现那个现象。因此说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项羽火烧咸阳宫”看来是属实的,是被考古发掘所验证的。而且那个宫廷里相当富丽豪华,现在我们装饰一下房子很容易,他的宫殿都是壁画,走廊旁边都是壁画,壁画经过两千多年,颜色还非常鲜艳,刚发掘出来。秦咸阳城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历史上,应该说创造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高峰。到了汉代,汉代汉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就在秦咸阳城。大家知道看到地图上,中间的地图上,有条河,东西向的河叫渭河、渭水。渭河北面是秦咸阳城,渭河南面在秦代的时候,曾经是秦代的离宫。大家知道“荆轲刺秦王”,或者“廉颇蔺相如”这出戏。秦王就在渭河南边有个殿叫章台,这章台实际上是汉代的一个宫殿。汉刘邦的办公大殿,后来把它当作办公大殿,也叫做前殿。就是在这个地方,它的都城就建在这儿。
大家看到汉长安图,这张图呢,画着紫颜色的就是当时的建筑物,宫殿建筑和市场建筑和宗庙建筑。这个城,现在已经应该说做了将近五十多年的工作,情况基本搞清楚了。这个城对中国古代影响也比较大。大家看虽然它中间的一条浅颜色的线在里边,是道路。虽然不太整齐,但是已经形成中国古代所谓豆腐块型的城市结构,用道路一块一块切成豆腐块形式。而且在它南面有宗庙,方块里头有十一个小方块,那就是当时的宗庙。宗庙是什么呢?就是祭祖宗的,旁边有个小方块,在它的西南角下方那是社稷。社稷是什么?社稷就是祭天的,祈求农业丰收的。一是要祭祖,二是要祭天。祭祖是维持自己,要把自己政权好好地传下去;祭天呢是为了保持好的收成,创造一个好的年景。这是古代一个政治思想。一直对后代延续到明清北京城。大家知道现在明清北京城里也有太庙,也有社稷。不管它的位置,我后面还要讲到它的文化内涵,都能体现出这些特点。汉长安城已经筑了两万五千七百米的城墙。当时这个城墙是汉高祖的儿子,叫刘盈修筑的。这城墙一般高十米,底宽十六米,都是拿土打起来的,夯土。它硬到什么程度?大家如果有可能到西安旅游,你们看一看那个土一层一层和现在砖一样,硬度和现在砖一样。两千多年了还保存着,应该说呢,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的最早的一个城址之一。汉长安城里头最重要的核心地方,我们说一个城,讲都城是国家的缩影,都城里头什么是最主要的?就是宫城。什么叫宫城?就跟老北京一样,老北京什么最重要?重要地方当然多着了,但是作为一个首都来说,故宫最重要,因为皇上就在故宫里头。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故宫转的。明清时期应该在北京城里都是围绕故宫转的,包括过去什刹海呀,这些修的各种东西都是围绕它转的。如果这里没有故宫,也就没有了颐和园和圆明园。因此呢,我们说一个都城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皇宫。汉王朝的皇宫就是未央宫,大家经常在听唱戏剧的时候,经常提到未央宫,就是看到图的中间这个方块。这个是边长两千二百米这么一个方形的一个皇宫,大约有四平方公里。在皇宫里的正中间有个绿色的,就是它的办公大殿,叫前殿,前是前后的“前”。中国古代管皇帝办公大殿在周朝叫路寝。路是道路的“路”,寝是寝殿的“寝”,是睡觉的那个“寝”。到了秦朝呢就叫前殿。因此秦始皇修阿房宫的时候呢,管阿房宫叫做阿房宫前殿。到汉朝继续继承这个。到了曹魏的时候,曹氏家族曹魏时候呢,就把皇上办公大殿改名叫太极殿。太极就是练太极拳的“太极”,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日本人它们的古代都城也叫这个名字。当然后来我们就像在北京就叫“太和殿”,有的叫“大庆殿”,实际上在以前比较规范的叫前殿。这个殿呢,大家看到正好是在工程的中心,正好在方方正正工程的中心,这就叫择中而立。选择正中间,表示以它为中心,这就是不能多中心,就以前殿为中心。这个中心既包括东西集中,也基本南北集中。现在去过故宫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你在它跟前不知道,只要你看一看图,太和殿是不是在东西居中就知道了。而且太和殿前头没有殿只有门,这个殿也是一样。太和殿前面都是门,不管是午门、天安门,前面再没有办公大殿了,更不允许有休息用的了,这是古代传下来的。比如未央宫的前殿一样,前殿之前再不允许有殿,都要在它两边或者在它的后边,前面不能挡着它,这是一种至高无上,一种就是所谓一个国君的一个尊严。通过建筑的安排,建筑物的所处地理位置,来体现出它一个思想。
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东汉洛阳,汉代的。到了东汉就刘秀的时候,就把首都迁到洛阳。农民战争,西汉末年农民战争起义以后,推翻了王莽政权,把首都建在了洛阳。洛阳城有一个特点,如果在前面我们看到了汉长安城情况的话,我们就看到洛阳城规划里头,南北各一个小方块,两个皇宫,不同时期使用的两个皇宫。早期用的南面这个叫南宫,晚期用的北边这个北宫。这个时期应该说又进入了一个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呢,到了洛阳城进入北魏时代,宫城所谓皇宫的宫城,有几个就变成了一个。原来都城里不是一个宫城,好多宫城。比如汉长安城里头有未央宫,还有长乐宫。为什么有未央宫和长乐宫呢?因为最开始皇帝当政的时候在未央宫,皇帝死了以后皇后还在,皇后的儿子当了皇帝还在未央宫,皇后上哪儿去呢?皇后变成皇太后了,皇太后就到了东边的长乐宫去了。因此汉代西汉时候,有“东宫”、“西宫”之称。东宫就是指太后之宫,西宫指皇帝办公的地方。而当时呢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呢,一个封建王朝往往需要外亲戚,外戚专政就是需要他娘家人来支持他。他对自己的兄弟不太相信,怕兄弟之间有时候不信任,互相残杀,这样外戚势力非常重。实际上,皇后的家族势力大部分在长乐宫。你们可能注意一下西汉的历史,西汉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西汉的皇后都是长命的,有十几个皇后当了皇太后,皇太后当了太太皇后,一直当多长时间,实际控制政治势力。多宫城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从多宫城变成单一宫城,是政治成熟化的一个表现,是皇权集中的表现。从皇帝为权力,依靠家族变成依靠亲戚,皇亲国戚,变成自己组织政治力量,这么一个过程。如果说在洛阳的北魏洛阳城,看不清楚的话,大家看看唐长安城。到了唐长安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唐代。绿色的呢是宫殿区,紫色的呢是它的一般的居住区和市场,绿色的南部是皇城,就各部位办公的地方,在中间的绿色的北部是宫城,宫城就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在东北角又一个,大家知道有个电视剧《大明宫词》,那就是大明宫,东北部那个角是个大明宫。就是从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就开始从宫城就把皇宫迁到这里来了,就在这个殿上叫含元殿上办公。这是从空中拍的,中间那是大台子,四周这是发掘时的现场。两面呢有两个很像我们北京城现在的午门,你们进了天安门以后,看到的午门两边,两边出来两个建筑物,中间是个门,最早中间是个殿,两面出来两个阙,阙楼。这样的话呢,应该说午门的历史从这儿可以找出渊源,当然渊源更早,不止是这儿。
从唐代长安城,中国古代的都城形成了自己的一条制度。什么制度呢?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在城市的正中央,然后它的正门,城的正门和皇城的正门和宫城的正门都在一条线上。然后他的老百姓都在皇宫的周围,皇宫和皇宫的周围。怎么住呢?安排的里坊,切成豆腐块一样的模式。大家看一块一块的,这样的格式。一个长方形的方块里头,现在我们叫胡同。到了元大都叫胡同,在元大都以前叫坊,一个土字边一个方。再早叫里,现在也有叫里的,什么什么里就是一里地两里地的“里”。汉代叫“里”,洛阳北魏时期叫“坊”,一直延续下来,到元大都就变成了胡同,这是我们中国居民区的变化。而且坊里头大家看到了它一般是长方形的,在长安城里头有十字路,十字路里头分成四块小的,每四块小的又有一个十字路。一条路逐渐由城里的路宽一些,比如城里的主干大道,唐长安城宽度到一百五十快到一百五十五米,可能比长安街还要宽,一百五十五米宽。比它小一级的路,另一等级路,可能一百米宽,或者一百米到一百二十米宽,通向城门的,还有更窄一些的路。比如环绕城墙的,可能就是三到五十米宽,在群众老百姓居住区坊里的路,主要的干道就十几米宽。如果坊里头再切成小路就五六米宽。大家我们知道可能你们有时候看到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日本是町。丁是个田字,我们坊分成四分,一个坊有个十字分成四块,每个小的里头再分成四份,共十六份,日本叫十六丁。这个制度一直传到了日本,不过名称叫法稍微不太一样。这套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应该说对中国的古代都城制度延续到明清,基本上变化不大。到了辽金元清应该说从现在说我们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统一国家的政权的统治者,但是他们也吸纳了中华民族这个先进的文化。在都城建设上,完全也是这套东西。尤其是辽金元,甚至比中国的汉族统治的皇帝还要规范化,还要复古,复什么古呢?复中华古文化之古,按中国古代有本书叫《周礼考工记》,按《周礼考工记》那套模式去仿造,去修建。当然到了明清时期,既延续吸收了辽、金、元北京城的特点,又结合中国历代都城特点,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城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一个集大成的作品。我想呢,北京城大家都很清楚,在座的各位,我就不多介绍了。如果呢,对古代都城最好的理解就是从北京城做出发点,由此做,去认识中国古代都城,好多东西就很容易地破解。
中国古代都城我想讲一讲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特色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也比较虚、比较大,我只能就我觉得的哪些方面和这个联系比较多的谈谈个人一些想法。首先呢,谈一下中国古代都城它的选址有什么特点?就是大家总要问既然中国古代都城这么多,从古至今,不管是统一的帝国王朝还是亡国王朝,或者说是地方割据的一个政权,大约二百多个都城。它们建都是受什么条件制约的?我想这个谈出来可能对大家认识古代都城、认识古代历史可能会有所启迪。
首先,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水条件。有一种说法叫选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们搞建筑。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跟盖房子一样。盖房子要采光、要朝阳。建都城呢,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么呢?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背山当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对于都城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虑政治的安全,考虑它经济的发展,或者正常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运作。所以说不考虑基本的经济条件、基本的环境条件是不行的。
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它尽量考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但居中这个理念并不完全的就处于整个国土的中间。长期以来,我觉得中国首都,在我统计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阳,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居中的地区,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个中心枢纽。古代人重视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后人修的,没有修路条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台以后就要修路,实际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有各种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现在的包头,从西安到包头。有弛道,还有各种道路。东边可以到现在的辽宁绥中,甚至山东半岛。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会很远,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现在长江三峡。有的通过栈道连的。因此呢,因为当时要想对国家行使统治,行使权利,没有必要的交通设施,那根本没法达到,没法满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选址当中,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势、地理位置,都是非常关心的。
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发展条件。人文条件呢,包括它的发家、发展。比如秦人他起于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营。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长安。我们说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于现在的岐山、扶风一带。就是宝鸡地区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儿。再一个人文背景,这地区相对应该说比较发达的或者比较先进吧,经济上应该比较发达,不能说经济上太贫穷或者说自然条件太恶劣。但是最起码的生活没法维持,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像秦定都完咸阳以后,到汉朝为什么不定都在洛阳而定都在长安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长安在当时的人认为来讲,人们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现在的所谓的大西北,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当初是上上的,被称为“天府之国”。现在我们天府之国是指成都平原,当时指天府之国是关中平原。当然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让一个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叫郑国的给他修一条渠,叫郑国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郑国渠就是引泾河的水,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叫“泾渭分明”。就是泾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个清的一个浑的。把泾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从而把它的当地产量大大提高,国力大大增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定都特别要注意的地形。产量提高了,粮食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越落后,历史越久远,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越大。到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说粮食越来越大家觉得无所谓了,社会越进步,饮食在经济所占的比例越小,因此农业来说对一个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阳,洛阳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这地方呢,应该说各方面条件农业生产相当好。北京这个地区呢。应该说尤其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以后,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因为整个中国经济的东移,我后面还要讲到这些事情。它不单单是农业,涉及另一个方面的经济,经济重心的东移,而造成都城的东移,也是跟经济有关。我想呢,作为都城的选址这方面呢,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还有个军事因素。比如像元代,当然它主要发源地是靠北的,内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东北地区,但是明代为什么也立都北京呢?从南京要迁过来呢?应该说在明代的时候,当时作为军事的主要的军事外边的威胁,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对它没什么威胁,在明代的时候,在元明清的时候都是这样。这样的话,把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放在了北京,应该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这也就是为什么选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选址这个问题呢。也不单单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环境的;也有地理环境的;综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所谓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临的不同军事任务,面临的军事形势。比如在汉代,西汉的时候,它的主要的威胁于匈奴,从北部和西部来的匈奴。因此它搁在长安,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变成洛阳了。相对来说那时候的匈奴威胁比西汉小多了。它更便于指挥了,为了和匈奴作战便于指挥放得更西部地区;再一个刘秀家的大本营在南阳,南阳在洛阳南部,洛阳离它更近一些;从他的政治势力发展来说搁在洛阳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说作为都城的选址,我想不但是中国,可能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都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最后导致这么一个结果选在哪儿,有时选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些布局特点。我说了我们研究古代都城,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角度,首先要考虑到透过它的现象去看它本质。所谓现象是什么呢?就是说古代的建筑,古代人通过它的一些活动,给我们留下了他的一些,比如城墙在什么地方?宫殿在什么地方?宗庙在什么地方?居民区在什么地方?这些不同的分布地点和它们分布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恰恰反映出它的当时好多内涵的一些文化因素、一些政治因素。比如第一个我们先讲一讲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大城和小城。
我们最早说城实际只有一个,我们看到二里头,最早现在二里头还没找到外面的城。有人说最早的城还比二里头还早的。在河南的一个地方,有个叫阳城的地方,有个城才一万平米,有人叫在考古学叫龙山文化时期的城;有人说是夏代最早的城。如果把一万平米能当作城的话,我们刚才讲到二里头宫殿遗址,就是夏王朝那个一号宫殿遗址,已经是一万平方米了。不过外头围了就跟院子一样,里头中间是一个广场,南面是个大门,北面是个大殿,我倒觉得只有宫殿的这种城,这城里头没有老百姓,只有宫殿,因此大禹的父亲鲧说“城以卫君”。城里头就是为了保卫君,君子的“君”,保卫统治者的。因此老百姓不能进里头去,老百姓只能在城外头,现在我们所谓叫城乡分化。实际上当时不同的地域因为它是个政治中心。但是随着城的发展,统治机构的变大,统治者还有人给他服务的。统治机器越大,国家的机器越大,这样的话呢,需要服务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员越多。统治者居住的城就容纳不下了,而且不可能往里容纳。但是呢,你要安全的话,你国王要安全。皇帝说你皇帝安全,丞相也得安全,他一级一级的,但是不同级别有不同级别的保卫措施。但是呢,就像我们后来的比如说皇城,皇城是各种官府,再后来有郭城,为都城服务的,或者以都城这种为中心的,各种以它为生计的,比如手工业者。以国王为主的统治者你还要生活,你还要消费,还得有人给你生产。这些人要居住在哪儿呢?就后来所谓“郭以居民”。郭是城郭,外面大城,小城外面又一个大城,里头住的是其他人。当然这个人分等级,等级越高的,住的离皇帝越近。比如我们讲唐长安城,有好多里坊,上百个里坊,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离皇宫最近的官是呈放射性的,越远级别越低,远到最后都是老百姓了,再远外头就没人了,再远出去就成坟地了。就是这样的结构,城的结构也是这样的结构。所谓有宫城,宫城外头后来有皇城,皇城外头有郭城,这样一个发展趋势。
在中国古代城里头非常重视城门。现在我们看看现在这张图,这张图是文献上记载的,后来人画的一张图,根据文献记载他理解的。看看最外头一圈是个大城,里头还有个小城。然后城上呢,每面有三个城门,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设计,实际上很难找到这样的城。迄今为止在我们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没见一座这样的城。这种方方正正的,尺寸差不多的,因为地形没有那么完整的,没有那么平平整整的,或者这种理想化的地形。中间是宫殿,一边三个城门,但是它体现出那种思想,已经在我们的都城建设当中都完全体现出来了。比如城门,一边三个城门,一共十二个城门。城门呢,每三个城门,对着道路。大家看一条道,那是道路,对着城里的道路。中间呢,正好是一个宫城,就是国王皇帝办公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紫禁城,或者说我们现在的故宫。当然因为现在大家见不到城门了就不好理解这个了。大家知道城门和一般门不一样,城门都是有三个门道,一个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间是国王走的,两边有的是左出右进的,两边是老百姓走的,皇帝是中间走的。你们现在看一看城门也是一样,北京有保留下来的不是一个,有一个门洞是简易的。真正皇帝要通过的地方,都不是一个门洞,都要留成有三个门道。而这个制度呢,中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这里看到的二里头遗址,有一号宫殿遗址,这宫殿遗址南面是个大门,一共四个方块,方块是什么呢?方块是夯土墙,中间是门道,走人的,走车的,有三个门道,门道里那么个院子,不大的一个院子,东西才一百米,修那么大一个大门。大门和殿的宽度差不多,中间留三个门道。它这个显示出一种制度,谁走哪个门,谁走哪个门道,显示一种地位差别。进入了国家,所谓社会就分了层次,层次指什么?指人分了层次,分了等级,哪级人该走什么样的门。因此都城是一个级别的产物、社会分成级别的产物。因此在它的城门建筑当中要充分体现出来。这种门道制度,在中国都城是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是唐长安城叫含光门,皇城的,大家看看也是三个门道,也是三个门道。当然也有个别的,到了唐代的时候,唐长安城的正门,其他门是三个门道,城门正门变成五个门道了。更显示因为到了唐代,盛唐时期,我想可能也许是当时的皇帝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盛世了,修城的时候,城门五个门道。但是一般来说,都城的城门都是三个门道,这在中国形成一个制度,影响挺深远的。这个制度的形成,和作为一个都城,实际是等级社会的一个产物,是直接相关的。
在皇宫里头也是照顾到用路来切割不同的居住区,不同的功能区。路呢,应该说在中国古代,我谈到路是作为切割的。为什么我们就像现在地图一样,对一个城市,一是要注意它的主题建筑,注意它的城门。二是要注意它的路,路是它一个骨架。好像我们搞美术的素描一样,你要想看一个人,要对一个人的基本了解,首先你要有一个素描,把他骨架描出来,大体的轮廓描出来。我们各位比如到外地出差,或者在北京市,你拿到一张地图的时候,首先要看路,这个路呢,往往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结构。同样在古代,路也决定了一个都城的结构。不同规模的路,你要想找市中心,你找它最主要的路,找最宽的路,古代也是一样。比如刚才我们谈到唐长安城,唐长安城中轴线也就是它最主要的路。中间那条路,轴线是那条路,宽一百五十米,其他路才宽一百米,或者一百多一点。古代中国路的等级划分是非常严格的。在一个都城主要路宽度是最宽的,其次还有次要路,还分成多条道。最后环绕城墙还要有路,在路中间还要分,中间走皇帝的,两边比如走其他百姓的。皇帝的路叫什么?叫驰道,奔驰的“驰”,道路的“道”。只能皇帝走,有时候其他人走,不行。得经过皇帝的恩准,他批准你可以走,一般不批准不能走。
我给讲个故事。汉代的时候,汉元帝的儿子是后来的汉成帝,他儿子原来不住在皇宫里头,住在皇帝后妃的宫殿里头叫桂宫。那个宫正在皇宫的北边,隔着一条路。他有一次有急事想让他儿子过来,他儿子从那个宫里出来走到这个路边,其实只要从路上穿过马路就到皇宫了就可以马上见他的皇父了。他都不那样走,他要顺这条路,因为后妃宫殿在皇宫的北边,这个路呢正好在两个宫之间。他顺着路北一直往西走,走出城门绕过来,再走路南边再进入皇宫。他就没越过那个驰道,表示对他父亲的尊重。这是个太子,这可不是其他人,而且皇帝有急事要召见他。当然这人也是非常有心地的,他可能也许是故意为了表现自己。到那见了皇帝,皇帝问他来那么晚,你不直接过来,他说因为我是绕着走,因为这是驰道,我得尊重父皇。当然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古代对道路的要求,比我们现在交通警察管得严得多,不能随便穿马路。这个制度也反映当时等级森严的一种道路管理制度。这个制度越是在大的城市,比如在都城反映得越强烈,体现在都城的另一个方面呢,这是我所谓布局方面。
再一个它的内涵方面,我们看一看在都城里头,都有好多礼制建筑。什么叫礼?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礼仪的“礼”,制是制度的“制”。为了宣传这种礼仪制度,为了保持礼仪之邦的礼仪,它要修建好多建筑物。修建筑物目的是什么呢?通过建筑物在建筑物的搞些礼仪活动,来灌输它的礼仪思想。现在反过来了,我们要研究建筑物,通过建筑物来看统治者的礼仪思想。大家如何理解礼仪建筑。比如我举个例子,明清的北京城。一直保存到现在的天坛、保存到现在的太庙、保存到现在的社稷和地坛是干什么用的?这些就是礼仪建筑。这些东西既不是当时的公园,也不是现在休闲的地方。显然它是贯彻一种思想,同样研究古代也是一样。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灵台。灵台也是一种礼仪建筑之一,在东汉和汉魏洛阳城这遗址已经发掘了,当时的灵台遗址。这个建造我们现在说的北京有地坛,北京地坛应该说是很晚了。这是我们在前几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发现的六朝时期的祭坛,这是一个祭坛的复原图。为了让大家看得比较直观,祭坛的复原图。祭什么呢?祭地的,它有祭天、祭地。
除了这些祭天祭地的,应该说更主要的还是宗庙,宗庙和社稷,宗庙呢是在中国很早就有。古代人说,要修建房子之前呢,先得修宗庙,“宗庙为先,宫室为后”。为什么修宗庙呢?宗庙是祭祖宗的,包括我们现在有今天,就是因为有我们自己祖先的,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自己。因此,中国这个传统的观念对宗庙的祭祀非常重视,反而对神庙不是太重视。大家知道西方特别祭祀神庙,神庙特别发达,在我们故宫里头应该说主要是太庙。在历代都城里头,应该说宗庙在所有的庙里是占最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位置。越是久远,对中国来说,宗庙在中国的位置,在都城里的位置越重要。比如我们说先秦时期,秦朝以前,我们现在考古发掘,发现的在秦国的首都雍城现在宝鸡一带,凤翔县。它的宗庙和宫殿并排,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都在宫城里边,两个是并排的。到了秦朝的时候,宗庙就不行了,到了秦迁都咸阳以后,到了秦始皇那个时候,登基上台以后,当了国王以后。他的宗庙老祖先的宗庙,搁在了他原来的首都雍城,新建的宗庙搁在了咸阳城南边的渭河南边。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说得很清楚,宗庙已经从宫殿区移到外边来了。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把宗庙当成一种宣传的东西,实际突出了他的地位,什么地位呢?突出他执政者当前的统治地位,他是最神圣的。宗庙是为了证实他的统治的合法性的,因此不是并列的。到了汉代宗庙就彻底摆在什么位置上呢?摆在了宫殿的南部。所谓左祖右社,一个在它东南角,一个在它的西南角,就是现在的北京城。你们可以看看明清北京城,一直继承这种做法。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但是太庙和社稷,分别在它的东南和西南,一个好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一个在中山公园,它并不是和它并列的。这种位置的变化,也就说明一个统治者他所体现出自己的一个统治理念的变化。这个礼制建筑,当然再变化,他还是每到一些重要的事情,还要到宗庙去祭祀,去祈求去,不过那都是一种形式。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为了统治的一种手段,要突出他自己。因此,要突出自己怎么突出呢?在都城建设当中,就要突出自己执政的办公的大殿。比如突出太和殿,突出自己中轴线的地位,突出自己居中的地位,居中央的地位。而包括你的宗庙和社稷,都要放在从属地位。
作为都城来说,从礼制建筑我们看到这些情况。还可以呢,从都城里头的本身自身的一些建筑布局,比如我们现在看到都城里的宫殿。宫殿呢有好多种,比如现在我们说二里头宫殿里头发现了几十座。比如北京城的宫殿,故宫里面还有几十座,但是哪个是最主要的呢?当然大家知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里头太和殿是最重要的。咱们参观的时候,人有时候从视觉来说不容易看,如果您要看电视片,从高处一看太和殿可能是最高的,最南部的,前头最无遮挡的。所有的殿的中心就是太和殿,至少一个是东西集中,一个是南部再没有殿了放在最前面。这个制度在中国很早以前在都城当中体现出来了。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未央宫前殿,这也就是当时汉代西汉王朝十一个皇帝在这儿办公的大殿。这个大殿在未央宫里头东西居中位置,也在基本南北居中的位置。在它南部没有一个大殿,在它北部皇后的宫殿,在它的东北和西北,各有一群一群的宫殿,但在它的正南部绝对没有。这种设计理念,实际上突出它的中心位置,突出它的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这个殿还是最高的殿,其他的台基都在地底下。你们可能有人去过类似西安参观过其他宫殿,都在现在台基现在地面以下。因为经过两千年,随着它建筑物本身的破坏和剥蚀,它的原来地面建筑全没了,它的原来的地面已经低于现在地面一米甚至还更多。而惟独这个大殿,不但比现在地面不低,它高出来,高于现在地面15米。你可想而知他以前这个殿多高。他要住在最高的地方,他要住在中间的地方,他要住在中心的地方来体现出他的中心,体现出他的至高无上,这是都城设计当中的一种表现。这个不是单单的为了一个建筑师当时建筑师设计这个都城的时候的一个一般的设计思想,是一个统治的理念。在我们通过现有的东西,来把它分析出来。比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明宫,根据大明宫基址建筑学家复原的这样的图,当时看到地基,我提到很像我们北京城的午门,大家看一看像不像午门?这是唐朝从唐高宗以后在这儿进行政治统治中心,叫含元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这样一个建筑。这个建筑呢,如果大家要不知道是唐代的,抛去东西两阙之外,也觉得和故宫的相差不多,它也是唐长安城大明宫里最高的建筑。选的地形是最高的,建的房子也是最高的,又是大明宫里头东西居中的,和太和殿有一样的性质,前面也没有任何建筑,只是在它正前方的东西两边,有一些朝堂建筑。这些建筑呢,应该说反映当时唐代一个建筑师是延续了前代的。
最后一个问题,谈一下关于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中心。因为古代都城呢,它不但是政治中心,我刚才谈到经济的管理中心,军事的指挥中心,还是个文化中心。因为在历来中国古代都城当中,都是个教育中心。比如最早的太学,太学很早,太学就是大学。“太”“大”是一个意思,就是中央直接办教。比如在东汉的时候,就设了一个太学。现在说有些学校挺大的,一弄上万人,当时东汉太学三万多人,规模也相当大。为什么一个都城要办教育?因为他觉得教育是他治国,进行统治,灌输他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许多教育家,许多进行教育一些机构,在都城都设立了。历代都是这样的,一直到清代的国子监,没有哪个除了都城之外的城市,比都城的教育规模更大的。这就是我们说,都城是个文化中心在教育方面的一个反映。因此我说呢,都城考古应该说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化上,有着特殊重要意义。也应该说多年来呢,做出了多方面的工作,限于时间关系我只能给大家讲到这里,谢谢。
提问:刘老师您好,所谓都市,你刚刚在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古代都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我想请问一下“市”在中国古代都市中的地位所占的分量如何?然后在考古发现中,它又是怎么样的?
答:都市呢!当然提这个问题我要说一下。因为现在一般都说都城,城市。比如前不久报道我们中国又发现了距今几千年前在湖南出现几千年的城市。我一直认为中国有城无市,在古代。所谓有城无市呢,无市指市场而言,在很早,先秦时期,文献记载说的有市。比如说殷纣王做九市,实际说明后人为了说他这人荒淫无度。为什么说它没市呢?我觉得中国一直是以物易物的。后来虽然有了货币,货币在整个流通领域不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或者从事商业经济在封建社会是没入流的,不入册的。不入册,举个例子,商人不能当官的,农民可以当官,古代也是重农抑商,这种政策。由于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但是社会的发展又需要进行交换,就不得不出现“市”。提供了市的场地,那什么市呢?日中为市,一看太阳到了正上头了,12点了,大家去了,撂地摊,到那儿去互相交换一下。这是先秦时期。到先秦以后还有两种市,一种所谓草市,就这种市。一种列市为市,就是门面了,小门面了,卖一些日用品,有些这种东西,但是这些地位相当低下。它并不构成社会的一个怎么说不要谈主流了,他跟农民不是一个地位的。这种政策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因此有人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一直得不到发展。从宋代以后,宋代是个关键时期,到了宋代以后,中国的都城里的整个建筑结构,属于居民区的结构,就不像唐代和汉代,那种里坊结构了。唐代时候长安城里头,一到太阳一落山,一敲那个棒子,就晨钟暮鼓或者一敲鼓,坊里头再一敲一个声音,你就不许出门了。你出门到现在我们叫街道办事处主任,或者当时叫坊的负责人你要请假,能不能出去,出去要报告。见了巡逻的就说不定要把你抓起来,而且不但是老百姓,对官员也是格杀勿论,这是到唐代了。因此,那个市场经济不是太发达的。现在我们有些搞研究的,认为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特别发达,我可以让大家你们可以翻一翻资料,查一下看看它们希腊罗马。中国的国家化过程它是一种什么呢?是一种国家统治,随着发展出现了城,城里有统治中心,西方城市的中心是什么呢?它有市场、有养老院、有广场。广场大了大家议论事,中国是三者为众,只要聚在一起就杀头了,不允许你瞎议论的,不给你提供场地,更不提供一些搞交换的大型市场。有这市场但不是太发达,它限制时间,限制人员,再限制你这个活动,限制得非常死。我就说如果对比一下罗马,对比一下希腊,它们国家的城市结构就很明显地看出,它的市场规模相当大,而且还有好多固定的门面,就是超市。不是像我们在房子里的超市,周围跟斗兽场一样,一圈都是市场是那种超市。中国现在发现市场里头,当然我们现在考古发掘也少,发达程度,有的描写。比如战国时期临淄城里头,大家买东西摩肩接踵,人拥人,就跟超市降价一样,人非常多。我说那都是战国时期文学家的语言,可能没有那么发达,但是到了宋代以后,确实都变了。市场经济市场的活动相当发达了,但是在政治上对商人一直的歧视没有改变。因此呢社会需要商业,国家从财政收入也需要商业,但是政治上就不给予商人阶层的一定的政治地位。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为什么有人讨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城市里头都城研究当中,我一直认为包括都城和中国古代城的研究当中,有人叫中国古代城市,我觉得好像“城市”一说,这个概念给弄模糊了。现在有些西方学者也探讨这个问题,我和他们交流过,他们也认为,好像用“City”那个词,来代替城市不太合适,跟中国的城不太一样。到底什么样?我想随着以后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许问题认识会更深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