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凤眼果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异名:罗望子(《纲目》),苹婆(《植物名实图考》),红皮果(《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罗晃子(《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梧桐科苹婆属植物苹婆的种子。苹婆属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23种、1变种。
原植物:苹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又名七姐果(广州)。
历史:《纲目》称罗望子,按《桂海志》云:“出广西。壳长数寸,如肥皂及刀豆,色正丹,内有二三子,煨食甘美。”《植物名实图考》载入果类,苹婆引《岭外代答》云:“苹婆,如皂荚子,皮黑肉白,味如栗,俗呼凤眼果。”所述即系本种。
形态:乔木,高达10m;树皮黑褐色,小枝幼时疏被星状毛。单叶互生,薄革质;叶柄长2~3.5cm;托叶早落;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26cm,宽5~15cm,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浑圆或纯,全缘,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披散或下垂,长8~20cm,被短柔毛,花梗远比花长;花杂性,无花冠;萼初时乳白色,后为淡红色,钟状,长约1cm,外被短柔毛,5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内曲,在顶端互相粘合,与钟状萼筒等长;雄花较多,雌雄蕊柄弯曲,花药黄色;雌花较少,稍大,子房圆球形,有5条沟纹,被毛,花柱弯曲,柱头5浅裂。蓇葖果鲜红色,长圆状卵形,长约5cm,宽2~3cm,顶端有喙,每果内有种子1~4个。种子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5cm,黑褐色。花期4~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24页.图3377)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林中或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药性性味:甘,温。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甘,温。” ②《生草药性备要》:“甘,平。”
功效:温胃,杀虫。
主治:虫积腹痛,翻胃吐食,疝痛。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脏腑生虫及小儿食泥土,腹痛,癖块积硬。养肝胆,明目去翳,止咳退热,解利风邪,消烦降火。”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生天婆究(小儿烂头疡),煅存性,开油搽,消热气,煲肉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为散。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搽。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食物本草》:“治腹中蛔虫上攻,心下大痛欲死,面有白斑:罗晃子、牵牛子各7枚,水煎服。” ②《食物本草》:“冶翻胃吐食,食下即出,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罗晃子7枚,煅存性,每日酒调下9g,服完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