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新兴的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先后出现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变法运动。魏国的李悝和楚国的吴起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使这两国日益富强,社会秩序日趋稳定。 在变法潮流的推动下,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鼓励开荒,谁开垦的荒地就归谁所有,准许土地买卖,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行政制度,建立县制,把市镇和乡村合起来,组织成31个县,由国君派官吏直接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权力。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与官职和田宅。采用以"伍""什"为编制的户籍,实行连坐法。颁布法定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度。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秦国的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贫穷弱小受人欺凌的秦国,超过其他几个国家,变成了富裕强盛的强国,这就为将来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主要是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得到了以秦孝公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其次,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其他诸侯国落后,国内奴隶主贵族的势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小一些,能够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第三,商鞅的变法是在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变法之后,这使商鞅能正确地总结前人变法失败的教训,借鉴他们的成功的经验,少走弯路;第四,商鞅能够赏罚分明。商鞅新法颁行后,侵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遭到一些贵族、大臣的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违犯了新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严格遵守。如果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会仿效。现在太子犯法了,应该治他师傅的罪。"结果太子的两位师傅,一位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剌了字。这一来,那些不满新法的人也不敢再兴风作浪了。 但商鞅这些做法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秦孝公死后,反对变法的惠公继位。这时奴隶主贵族乘机反攻倒算,他们诬陷商鞅造反,把商鞅和他家族的人全部杀害了。然而,商鞅颁行的新法由于适应社会客观发展规律,获得了人们的拥护,所以并未因商鞅的死而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