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司马承祯(647~735)

图

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少好学,不求仕宦,致志学道。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隐于天台山玉霄峰。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赞美之。唐景云二年(711),又奉召入宫,睿宗问以阴阳术数及理国之事,答称“阴阳术数”为“异端”,“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所答颇合帝意,赐宝琴及霞纹帔而遣之。公卿赠诗者百余人。玄宗于开元九年(721),遣使迎入京都,亲受法箓,赏赐甚厚。开元十五年玄宗令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筑阳台观以居之,命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韬至其所居,修金箓斋;又从其所请,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他善篆、隶,自为一体,号称“金剪刀书”。玄宗命以三体写《老子》,刊正文句。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弟子70余人,以李含光、薛季昌为最著。

司马承祯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阐发道教修道成仙理论,认为“神仙亦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的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便可成仙。他提出“易简”的学仙方法与渐进的修真步骤,把修仙过程分为五道“渐门”,即斋戒(澡身虚心)、安处(深居静室)、存想(收心复性)、坐忘(遗形忘我)、神解(万法通神),总称为“神仙之道,五归一门”。又以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为七条“修道阶次”,使其修道成仙的理论更为完备。他又把五渐门、七阶次概括为“三戒”:“一曰简缘,二曰无欲,三曰静心。”声言“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他认为学道须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的境界。其静心无欲的修道理论,对北宋理学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著作有《天隐子》、《坐忘论》、《修真秘旨》、《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上清天宫地府图经》以及《太上升玄经注》等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