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崇福寺

中国古代佛教寺庙。在山西省朔州市城内东大街北侧。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55),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辽代官府占据,俗称林衙署,后复为僧寺,名林衙院或林衙寺。金皇统三年(1143)敕命开国侯翟昭度于大雄宝殿北增建弥陀殿七间,再建观音殿五楹。天德二年(1150)海陵王完颜亮赐额“崇福禅寺”。明清屡有修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

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2.4万平方米。前后5进院落,楼堂殿阁分置其间,其中主要建筑10座,自前至后是山门、金刚殿(又称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楼 (原名藏经阁)、东西配殿、三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寺内除弥陀殿和观音殿为金代木结构建筑外,还有金代塑像、壁画、琉璃、隔扇、匾额、墨书题记等。

弥陀殿为崇福寺主殿,面宽七间,通面宽 41.32米,进深四间八椽,通进深22.7米,单檐歇山顶。殿下台基高2.53米,殿前月台宽五间。殿身前檐五间及后檐当心、二稍间辟门,殿顶黄绿蓝三彩琉璃剪边,鸱吻造型甚殊。檐下悬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弥陀殿”竖匾 1方。殿内脊榑下有“维皇统三年癸亥拾肆日己酉巳时特建”墨书题记。由檐柱和金柱组合成柱网,前槽金柱减去当心间两根移置于次间中线上。柱头卷杀较小,柱身高径比约为 11∶1。檐柱侧角生起显著。金柱础石上以剔地突起技法雕缠枝牡丹。檐柱上设雄健的斗栱。斗栱为双抄双下昂七铺作偷心造,或出四跳华栱无昂,前檐柱头和后檐补间加施斜栱两缝,耍头斜劈昂嘴状。

殿内彻上露明造。前槽五间柱间施大额枋、由额和雀替,后槽柱间设栏额,上置普柏枋。前后槽做法差异较大。梁架为四椽栿对乳栿,其上用草乳栿和搭牵以及平梁等。

精巧的金代隔扇,是该殿的特征之一。隔扇三抹,横披五方。棂花图案多达15种。殿内主像 3尊,中为弥陀佛,侧塑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胁侍4躯,金刚2尊,皆是金代原作,坐像高达 8米。

殿内四周壁面满绘壁画,与佛殿是同时的作品,现存完好者 300余平方米,仍沿袭着唐代格调。

观音殿为金代建。五间九脊顶。前檐三间辟门。

寺内还保存有北魏塔刹,辽金石雕像、元明清铜铁铸像、辽代碑刻等,都是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遗物。

弥陀殿和观音殿年久失修,清末至民国年间即支撑木柱30根。1952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54年按原状翻修了观音殿。60年代以来弥陀殿殿身倾斜,瓦顶漏雨等现象逐年加剧。1988年开始修缮,除建筑加固外,塑像、壁画亦视残损情况作保护性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