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鞭虫病

鞭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引起的疾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多见于儿童。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粘液血便、消瘦、贫血等症状。少数患儿出现脱肛,个别病例可因严重贫血和腹部并发症(腹膜炎、肠梗阻、肠套叠等)而致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多见于温带潮湿地区。鞭虫的感染率低于蛔虫和钩虫,为世界第三位常见的肠蠕虫病。中国南方某些地区感染率可达80%,而在干燥的西北地区仅为1%。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因儿童感染机会多,而免疫力低。

鞭虫又称毛首鞭形线虫。属于线虫纲,鞭毛目,鞭虫科,鞭虫属。成虫形似马鞭(见图),前端细长,约占体长的3/5,内含一条很细的咽管,后2/5较粗,内有肠管、生殖器官及肛门。雄虫长30~45mm,雌虫长35~50mm。每条雌虫每天可排卵2000以上,卵呈纺锤形,两端各具一透明塞状突起,被胆汁染成金黄色或黄褐色。在适宜的温、湿度和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存活数年;在干燥、高温(45℃)和低温(-9℃)时很快死亡。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土壤,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约经3周发育为有感染性的虫卵。虫卵随食物或水被人误食后,幼虫在小肠内孵出,并附着小肠粘膜上,摄取营养。再经10天左右,移行至盲肠,发育为成虫。自食入感染性虫卵到雌虫成熟产卵,约需1个月。虫体寿命约3~5年。

图

成虫寄生于盲肠,严重感染时亦可寄生于阑尾、结肠、直肠乃至回肠下段。以细长的前端侵入粘膜下层乃至肌层,吸食组织液和血液,一条鞭虫每天吸血约0.005ml。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病理变化;重者在盲肠、阑尾、整个结肠和直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炎、充血、出血、水肿、溃疡。少数病例有细胞增生,肠壁组织明显增厚,产生肉芽肿时常被误诊为肠肿瘤。偶可发生肠梗阻、肠套叠等急腹症。鞭虫侵入肠壁,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如细菌性阑尾炎和阿米巴痢疾等。本病的发病机理可能与机械损伤及过敏反应有关。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虚弱、消瘦、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及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粘液血便、里急后重、直肠脱垂(在脱垂的肠粘膜上,可见许多虫体附着)、腹部疼痛及压痛(多局限在阑尾部位,常与慢性细菌性阑尾炎同时并存)等胃肠道症状和体征。中度和重度感染者可见缺铁性贫血。机体对虫体的过敏反应可诱发嗜酸粒细胞增高。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少数严重者可产生癫痫和脑膜炎症状等。

粪便中检出鞭虫卵即可确诊。鞭虫寄生部位在回盲部,药物口服或灌肠均难达到,以前不易彻底根治。甲苯哒唑疗效高、副作用少,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噻苯哒唑也有效。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粪便处理,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