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山橘叶
名称出处:《本草求原》
概况异名:金橘、山金柑橘(《橘录》),金豆、山金橘、山金柑(《纲目》)。
基源:为芸香科金橘属植物山橘的叶。金橘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全产。
原植物:山橘Fortunella hindsii(Champ.)Swingle
历史:山橘一名,最早出现于《北户录》,谓,“山橘子冬熟,有大如土瓜者,次如弹丸者,皮薄下气,普宁多之,南人以蜜渍和面食……以叶煎之和酒饮,亦疗气,神验”。以上所载山橘,看来并非本品。《橘录》谓:“金橘生山间,比金柑更小,形色颇类,木高不及尺许,结实繁多,取者多至数升,肉瓣不可分,止一核,味不可食……亦名山金橘”。《纲目》谓:“山金柑,一名山金橘,俗名金豆,木高尺许,实如樱桃,内止一核”。《续通志》谓:“金豆,名山金柑,一名山金橘、比金柑更小,生山径间,实多,味酸,不可食。”从上所述,山桔、山金柑、山金橘、金豆同为一种(《北户录》山桔除外),目前浙东一带民间,仍叫本品为金豆或山金柑。
形态:有刺灌木,枝细小。单身复叶,互生,叶片卵状长圆形,长4~6(-9)cm,宽1.5~4cm,顶端圆钝,微内凹,基部宽楔形或圆钝,全缘或具不明显细锯齿,表面深绿色,具光泽,背面浅绿色;叶柄长约1cm,叶翼极狭。单花,腋生,极小,2~3朵丛生;萼片5,细小;花瓣5,白色,长圆形;雄蕊20枚,不同程度合生或数枚连在一起,较花瓣短;子房近球形,3~4室。果圆形或略扁,橙黄或橙红色,直径8~10mm,果面平滑,通常3室。种子长圆形。子叶淡绿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56页.2842图)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阳光充足的山坡灌丛或疏林中。中国特产,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晒干。药材产广东。
鉴别:叶长椭圆形至矩圆形,或倒卵形,长4~8cm,宽2~3cm,稍革质,羽状脉,主脉叶背凸出,两面秃净,下面黄绿色,上面暗绿色或棕绿色;对光可见密布透明腺点。气微香。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叶含糖醛。果实含挥发油,成分有α-蒎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素。
参考文献J Chem Soc 1961:3551。
药性性味:辛,温。
功效:祛风,止咳,散瘀。
主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跌打伤。 ①《本草求原》:“祛风,散瘀生新,敷跌打,止燥嗽(同猪粉肠)。” ②《广东中药》:“治感冒咳嗽,百日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