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什么叫做“爱尔尼诺”现象?它是怎样发生的?

“爱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是“圣子”,表示在圣诞节前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海海水的增温,现在科学上用来表示空间尺度为几千公里,时间尺度为几个月的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的异常增暖。这种增暖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使秘鲁、厄瓜多尔沿海出现多雨,造成水灾,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灾难。近一百多年来已发生了十几次强的爱尔尼诺现象,大约每隔4~6年就会出现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已发生了九次。开始于1982年2~3月的爱尔尼诺现象,其特点是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到1982年底,东太平洋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水温仍偏高3°~4℃,是以往历次爱尔尼诺现象海水温度异常值的两倍以上。按历次爱尔尼诺现象的规律,一般到次年3~4月赤道东太平洋异常高海温就要崩溃,代之以低海温,但是这一次直到1983年6~7月,异常高海温仍未消失。   1982~83年的爱尔尼诺现象,又使全球出现反常气候,在太平洋西岸干旱持续,澳大利亚继1982年之后,1983年 1~4月持续干旱,四月以后,旱象有所缓和,但局部地区又出现暴雨。南亚和东南亚干旱严重,印度共有13个邦受干旱的影响,8,000万人遭灾。可是太平洋东岸的拉丁美洲地区,雨水偏多,暴雨成灾,秘鲁连续两个月的大雨,造成200人死亡、600人失踪,洪水使四个省处于紧急状态。另外,在北美、欧洲、非洲等地也都出现气候异常现象。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爱尔尼诺现象,这得先从海水水温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说起。在正常情况下,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是信风带,信风带动着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赤道洋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来补充,使该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西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依靠这种热力差异维持着赤道上空大气的东西向环流。太平洋东部海温较低,空气下沉,出现干旱气候,而西部海温较高,空气上升,造成多雨,气候湿润。然而当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要升高,逐渐向西扩展,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即爱尔尼诺现象。这样,东西海温差减少,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而出现多雨;太平洋西部上升运动减少,出现干旱,造成全球性反常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