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ongwujiao
[外文]:animal glue and gelatin
以动物的皮、骨或筋等为原料,将其中所含的胶原经过部分水解、萃取和干燥制成的蛋白质固形物。色淡黄到棕色。能溶于水,微溶于酒精,不溶于有机溶剂。其水溶液具有表面活性,粘度较高,冷却后会冻结成有弹性的凝胶,受热后又恢复为溶液。后者是动物胶专有的特性,可以定量地以凝胶强度来表示,习惯上称为冻力。这是决定动物胶商品价值的主要物理性能,是在标准条件下形成的凝胶的刚性。商品价值随冻力的增大而提高。冻力用一种称为勃卢姆计的特殊仪器来测定,以“克”表示。
动物胶主要用作工业粘接剂、乳化剂和乳化稳定剂、选矿时的絮凝剂、造纸和纺织工业中的施胶剂,以及用于印刷工业中制版和制造墨辊等,在食品、照相材料、医药品和化妆品等生产领域中也有广泛重要的用途(见明胶、水解明胶)。现代开发的微胶囊技术是动物胶的新的应用领域。
动物胶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有30多个行业,1000多种产品都要用到动物胶。尽管新材料不断出现,但在有些领域(例如照相材料)中,动物胶还是无法被取代的。动物胶生产所用的兽骨和兽皮的边角料等都是废弃物,加以利用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和效益。如任其废弃则造成公害,因此动物胶的生产是一种化废为宝的工业。
沿革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所建的金字塔内曾发现动物胶的实物。中国在公元前 500年的《考工记》中有“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等记载。说明2000多年以前中国已开始制造和应用动物胶,主要是药用、墨用和粘接用。
欧洲在18世纪初开始从小牛骨中提取明胶,作为食品的添加剂。1847年法国首先将明胶用于照相纸生产。1871年英国正式开发了照相专用明胶。
中国于1921年在上海建立了上海明胶厂,但只生产皮胶;在济南、青岛同时建立了骨粉厂,以后又从骨粉中提取骨胶。1932年在济南建立第一个骨胶厂。1935年上海开始生产明胶。到50年代初全国共有7家工厂生产动物胶,合计生产能力2500吨/年。产品大部分是工业胶(骨胶和皮胶),少量为明胶(食用)。1958年开始生产照相用明胶。1983年照相惰胶(即照相用惰性明胶,又名纯胶)试制成功。1988年广东开平明胶厂专门建设了照相明胶(包括惰胶)的生产线。到80年代末,全国总的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年,明胶占40%左右。
分类动物胶按原料可分为骨胶和皮胶两大类。广义上来说动物胶还有血胶、鱼胶、乳酪胶、龟板胶等,但这些产品产量不大,用途不广泛,一般都不列入动物胶分类中。按产品的精制程度分,简单加工的粗制品为骨胶和皮胶,精细加工的精制品为明胶。按产品分为明胶和工业胶(骨胶和皮胶)两类。明胶的用途比骨胶和皮胶要广泛得多。现代的动物胶生产企业大多以明胶为主要产品。习惯上把骨胶、皮胶和明胶统称为三胶。
生产工艺动物胶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原料预处理、萃取和成品制造。
原料预处理除去原料(骨料或皮料)中所含的非胶原物质,如脂肪、矿物质等。主要的工序是脱脂、碱处理、酸处理。原料预处理工艺对于工业胶比较简单,对于明胶则要求较高。预处理工艺与成品的品种和质量有关。
萃取首先使原料所含胶原中形成交联的氢键或静电性键在热水的作用下断裂。第二是共价键的水解断裂,引起胶原的解体,这个作用称为解旋。解旋后即生成可溶性的动物胶。由热水萃取而得到浓度为3~8%(多数为5~7%)的淡胶液。对于不同的产品,萃取的步骤和工艺条件各有不同。
成品制造由淡胶液制成动物胶成品,主要经过过滤、蒸发浓缩、凝胶成型、干燥等工序。
(1)过滤:一般采用板框式压滤机并以棉浆板作为过滤介质。这种设备较便宜,但清除滤饼要间歇地用人工进行,适于中小企业。现代的大型生产装置采用由滤叶组、耐压筒及驱动装置组成的离心式自清理叶片过滤机。滤叶置于耐压筒中,各滤叶内侧与空心轴相通,上下均覆盖很细的金属丝网。淡胶液预先加入硅藻土助滤剂调成滤浆,用泵送入耐压筒,助滤剂在滤叶上形成一个过滤介质层。经过一定时间的过滤操作后,将滤叶组转动,利用离心力将滤渣和助滤剂一起清除。
(2)蒸发浓缩:采用多效管式或板式蒸发器,一般在减压下进行。蒸发后得到的胶液浓度达20~25%以上。
(3)凝胶成型:采用转鼓式或带式冻胶机,使浓缩的胶液冷却凝成不规则的薄片状或小颗粒状。常用的还有内外套管式冷却器,这是一个内外均有冷却夹套的管型设备。胶液在压力下流过中间环形间隙,间隙中还装有转动的刮刀,冷却后的凝胶在刮刀和流体的共同推动挤压下通过出口的多孔板,挤出细条状的凝胶。因此这个设备又称挤条机。
(4)干燥:采用滚筒式干燥机或长网带式干燥机。滚筒式是间隙式操作,适用于中小企业。长网带式是连续操作的,适用于大型工厂。干燥后的产品含水量一般在16%以下。有些产品在干燥后还要经过粉碎和筛选,得到最终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