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angjiang Sanjiaozhou
[外文]:Changjiang Sanjiaozhou
中国和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三角洲顶点在江苏省仪征附近,由此向东,大致沿扬州、泰州、海安、栟茶一线,是三角洲北界;由顶点向东南,沿大茅山、天目山东麓洪积-冲积扇以迄杭州湾北岸,为其西南界和南界。介于北纬30°20′~32°30′,东经119°24′~122°30′,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 大致沿江阴、 沙洲、常熟、松江、金山一线,分为新三角洲和老三角洲两部分。后者位于西部,系以太湖为中心的冲积、湖积平原、距今7500~6000年前即已成陆;前者系指镇江以东,位于大江两侧的冲积平原和江中沙岛,为距今7000~6000年以来形成的三角洲平原。
发育过程三角洲主要是由长江带来的泥沙冲淤而成,冲积层的厚度,由西向东从几十米增加到400米。其底部是坚硬岩层。距今0.2~0.1亿年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长江三角洲大幅度下降。第四纪频繁升降,其中晚更新世的一次冰期(大理冰期),海面下降低于现代海面的110~130米的深处。其时,长江三角洲前缘直达东经125°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亦远及冲绳海槽。 此后,进入冰后期,海水大举入侵,长江三角洲所在地区的大部再次成为浅海。直至距今7500~6000年前后。海面变化趋于相对稳定,开始了现代三角洲的发育。据研究,大致从距今7500年时开始,长江三角洲已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先后发育了以红桥、黄桥、金沙、海门及崇明、长兴-横沙等河口沙坝为主体的一系列亚三角洲,依次由西北而东南呈雁行式排列。其中红桥、黄桥、金沙、海门等亚三角洲早已连成一片,成为长江北岸沿江平原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起,崇明亚三角洲也趋于与北岸相连。按此预测,长兴、横沙及正初露水面的九段沙等也将最终与北岸并连。
同时,泥沙在河口南北侧堆积亦分别出现河口沙嘴。南侧最早的一道沙嘴向东南延伸,至杭州湾后与钱塘江北岸沙嘴相接,把一部分浅海合围成潟湖,是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沙泥继续堆积,形成湖沼平原,古沙嘴以东的地区,陆地不断淤涨,形成滨海平原,根据考古和绝对年龄的测定,新三角洲发育以来,滨海平原以年均40米的速度向海推进。
地形分区长江三角洲地形可分为3部分。
(1)里下河平原南缘。主要由一系列河口沙坝为主体的亚三角洲并联而成。河口沙坝组成物质较粗、地势较高、一般4~5米,长轴略呈东西走向。沙坝之间为古长江汊流淤积而成,组成物质较细、地势较低,亦略作东西走向。古汊流口外则属海湾式的滨海平原,呈向东开口的马蹄状,地面向中部微倾。发育了一系列独流入海的短小水系,分别汇集于栟茶、三余等海湾平原,而后注入黄海。人工开挖的新通扬运河(扬州—海安)、栟茶运河(海安—栟茶)、通吕运河(南通—吕四)等也都顺地势东西延伸。
(2)河口沙洲区。由一系列正在发展的河口沙坝组成。最主要者为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及九段沙等。成陆晚,地势低。崇明岛地面高程3.5~4米(吴淞零点,下同);长兴、横沙一般仅2.5~3.5米。水系多为人工开挖的沟、河。
(3)太湖平原。地形上是一巨大碟形洼地,洼地底部即属老三角洲部分的湖沼平原。地面高程一般2.5~3.5米,是长江三角洲湖泊集中分布区,有大小湖荡200多个,以太湖为最大,面积2425平方公里(水位3.1米),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此外有滆湖、长荡湖、阳澄湖、澄湖及淀山湖等,面积都在60平方公里以上。由二叠系石英砂岩等坚硬岩石组成的弧丘分布密集。太湖湖区有大小岩岛40余座。 较著名的湖岛有西洞庭山(高336米)。东洞庭山和马迹山原为湖岛,后与湖岸相连成为平原孤丘。在苏州、 无锡、常熟及松江、 青浦等地亦有岩丘分布,一般高约百米,最高不超过350米。如苏州穹窿山345米,无锡惠山336米,常熟虞山288米。环绕湖沼平原周缘的碟缘高地,地面高程一般亦仅4~8米,西缘高于东缘,南缘高于北缘。
水系太湖平原发育了较为完整的太湖水系。水系以太湖为“中转站”和调蓄库,来自浙西天目山的东、西苕溪水系,从太湖南岸的湖州、长兴一带入湖;发源于宜(兴)溧(阳)山区的荆溪水系,从西岸的大浦、百渎等港入湖。全流域的径流,分别由太湖北部和东部的沙墩口、胥口、瓜泾口、南厍口及大浦口等经由望虞河、浏河、吴淞江、黄浦江等泄入长江,其中洪水期的80%以上的径流通过黄浦江下泄。
黄浦江源于淀山湖,经由吴淞注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其支流吴淞江(苏州河),源于太湖东北岸的瓜泾口,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黄浦江年均流量仅321立方米/秒。 但借潮汐作用由长江涌进的潮流量却达5100立方米/秒,最大可达1.21万立方米/秒。
开发历史与经济概况太湖平原是中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于此从事渔猎耕垦。随三角洲不断淤涨,活动范围也渐向东扩展。
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其南段江南运河即纵贯于本区。
长江三角洲属中国东部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年均温15~16℃;最冷月均温2~4℃;最热月均温27~28℃。10℃以上活动积温4750~5200℃;生长期225~250天。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匀。作物年可二熟至三熟。
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主要属沼泽土和草甸土,滨海地区为盐渍土。淋溶型的地带性黄棕壤或黄褐土仅见于基岩孤丘。平原地区大部分已培育为肥沃的水稻土和旱地耕作土。
三角洲物产丰饶,农业发达,盛产稻米、蚕桑和棉花,是中国著名稻米产区。苏州和杭嘉湖地区是中国重要蚕桑基地之一。滨海地带的棉花亦占国内重要地位。水产资源更为丰富。仅太湖拥有鱼类即达百种左右。阳澄湖、淀山湖以螃蟹著称。河口浅滩是繁殖河蟹幼苗的优良场所。
长江三角洲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达500~600人以上,为中国人口稠密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常州、无锡、苏州和南通是重要工商业城市;南通、张家港、镇江是长江重要内河港口;上海是全国最大工商业城市和世界著名外贸港口,也是三角洲的经济中心。苏州、杭州与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太湖沿岸、江南运河沿线及钱塘江两岸多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