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全景
崇圣寺三塔(汉语拼音:Chongshengsi Santa;英语:Chongshengsi Santa),中国佛教建筑,在云南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角,苍山应乐峰下。原规模宏大的崇圣寺依苍山建立,三塔在寺门前,后被毁。三塔巍然屹立。寺始建于唐代。三塔作三角形排列,主塔称千寻塔,为密檐式空心砖塔,方形16层,高69.13米,塔身正面开券龛,内置佛像。塔身四面逐级交错,建有相对的券洞二孔,佛龛二孔,内置石雕佛像和菩萨像。塔顶有塔刹和大鹏金翅鸟。前有石砌照壁,照壁上嵌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建筑年代有唐贞观六年(632)、开元元年(713)与开成元年(836)诸说。南北双塔矗立在大塔西南、西北角,为密檐实心砖塔,八角形10层,各高42.19米,各层均饰有券龛、佛像、莲花、瑞云等。
历史上三塔经历了大小地震达30多次,严重的两次发生在1514年和1925年,大理城房屋全部倒塌,只有三塔安然无恙,最神奇的是1514年大地震中,千寻塔从中裂一尺许,旬日而合。
1979年,三塔进行大范围维修,在塔顶发现了680多件珍贵文物,为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佛教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为中外文物界所瞩目。
欣逢盛世,百废俱兴。崇圣寺得沐佛光,在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且经专家学者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原址恢复重建,崇圣寺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片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93亿元,2002年起恢复重建。2005年,一座气势宏伟、规模庞大的寺院,又呈现在世人眼前。
崇圣寺盛世重建荣膺诸多“第一”:
<ol>
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庙宇建筑群与佛文化组合,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
寺院中轴线总长4公里,为中国中轴线布局最长的寺院。大雄宝殿面阔51.7米、高26米,在全国佛教寺院中体量最大;
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是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
木雕《张胜温画卷》,画卷长117米,高1.8米,为世界之最;
彩画的龙、石刻的龙、木雕的龙、灰塑的龙乃至瓦当滴水上的龙,数以万计,世界之最;
崇圣寺最大的金刚杵长6米、直径1米,可为金刚杵之王;
寺院鼓楼上的大鼓,直径3.1米,堪称目前全国佛教寺院第一大鼓;
高僧殿,又称国王殿。9位大理国王不爱江山,不恋红尘,出家崇圣寺,禅位为僧的皇帝造像栩栩如生;
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崇圣寺成为吸引中外游客和香客的圣地。
</ol>
<strong>历史沿革</strong>
崇圣寺始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在大理国时期扩展为890间屋子、11400尊佛像、三阁、七楼、九殿及百厦,被称为“佛都”。大理国22代国王中,就先后有9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
崇圣寺曾有五大重器:
三塔
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南诏建极十二年(871年)
雨铜观音铜像,铸于南诏中兴二年(899年)
元代高僧圆护大师书写的“证道歌碑”及“佛都匾”
明代的“三圣金像”
由于年代久远,5大重器只剩下三塔。崇圣寺于清军围剿杜文秀时被毁。
2005年大理旅游集团重建崇圣寺,共耗资1.82亿元。现崇圣寺占地600亩,东西长1136米,南北宽352米,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方丈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