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嘉业堂的简单介绍

嘉业堂藏书楼外景

嘉业堂藏书楼外景

嘉业堂(汉语拼音:Jiaye Tang;英语:Jiayetang Library),民国时期藏书家刘承幹的藏书楼。楼名得自于清宣统皇帝溥仪为藏书楼所题匾额“钦若嘉业”,楼址在浙江湖州南浔镇,至今保存完好,成为浙江省图书馆的古籍书库,198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2月,与小莲庄一同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业堂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人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口字型回廊式厅堂建筑,所有木窗都镂空雕刻着篆字“嘉业堂藏书楼”字样,楼外是大片花园、池塘、假山。藏书楼设计为一座口字形回廊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共有库室52间。其中楼下设有“宋四史斋”,珍藏宋版四史,亦为会客之所;又有“诗萃室”,列架刘氏父子《国朝诗萃》稿本及清人别集;底层正厅为“嘉业堂”,置《十三经注疏》、武英殿《二十四史》等经史文献。楼上设有“求恕斋”,其东侧集中了宋元刻本和明初精椠;又有“希古楼”,藏《古今图书集成》等文献;又有“黎光阁”,藏明人文集等文献。藏书楼中间正方天井为夏季曝书之用。嘉业堂的宋元版本、稿抄校本以及地方志书等,成为其藏书特色。刘承幹在藏书的同时还热心于刻书事业,曾延请一些著名学者为其校书,并影印流传,如《嘉业堂丛书》、《吴兴丛书》、《求恕斋丛书》、《留余草堂丛书》、影宋《四史》等。

20世纪30年代开始,刘承幹家道中落,又适逢抗日战争,嘉业堂多次遭受洗劫,藏书逐渐散出。现多藏于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等。

藏书楼创始人刘承幹,字贞一,号翰怡,生于1882年,卒于1963年,享年82岁。清光绪31年秀才候补内务府卿御。1899年,其祖父刘镛逝世后,刘承幹便以“承重孙”的身份,继承了长房刘安澜的财产,一夜之间顿成豪富。刘承幹自幼第一嗜好就是读书、买书、校书、写书、藏书。他爱好目录版本学。自谓“世守中垒旧业”,平素交游知名人物币他正式开始藏书在1910年参观南洋劝业会时,见到“瑰货骈集,人争趋之。他独步状元坊各书肆,遍览群书、兼两载归”,次日上门售书者接踵而来。辛亥革命期间,刘承干乘大批古籍抛售之机,不惜巨资,大量购书。因为"窃好斯文"的刘承干深知藏书之不易,鉴于前人"聚而旋散",起想苏东坡曾说过:“李公择的书不藏在家中,而成藏在原来住过的寺庙僧舍”。于是他决心在小莲庄刘氏家庙的旁边建造一座藏书楼,于1920年初冬破土,1924年岁尾竣工,“康金十二万,拓地二十亩”。书楼建成以后,他又不惜重金,陆续增添,自称历时20年自费银30万,得书60万卷,共16万册。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藏书楼全盛时期,即1925年至1932年之间,珍本善本有宋元刊木200种,清刻本5000种,地方志1200余种,丛书220余种,抄本2000种,其它1200余种,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史书。此外还有碑帖数千种。嘉业堂藏书以宋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还有眉山刊本《宋书》残帙,近人张元济先生印《百衲本二十四史》,至于宋开庆(1295)1 10卷本《鹤山先生大全集》、米淳熙戊戌(1178)本《窦民联珠集》也均是世都艳称的海内孤本、珍本。嘉业堂收藏的两大特点:一是不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不惜重金广收地方志1200利180卷。其中可称“海内秘藏“的珍本,就有62种。

刘承幹不仅以收藏古籍而闻名全国,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前后刻印的书有《嘉业堂丛书》、《吴兴丛书》、《求恕斋丛书》、《留余草堂丛书》、《希古楼金石丛书》、《影宋四史》、《旧五代史注》、《晋史注》、《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他刻印的书,芒不是为了营利,绝大部分送学人。不仅送本国,还送给日本等域外人。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中曾表示:"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在给友人杨雾云的信中,鲁迅还称赞刘承干"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益处的人钧。"

l949年,大军南下时,周恩来指示解放军部队保护好藏书楼。大军解放杭州后,经南浔去攻打上海时,陈毅司令员在戎马倥惚之际还亲自走访了藏书楼,并派一个连队驻守。1951年11月,刘承幹把藏书楼捐献给国家,由浙江省图书馆接收。现有藏书十余万册,雕版片三万。

新中国建立后省图书馆十分重视嘉业堂藏书楼的保护与管理,不时加以维修,因而书楼建筑保存完好。近年来,陆续对外开放,已发挥公共图书馆和文物旅游景点的双重作用。

“宋四史斋”:主要珍藏的是“前汉、后汉、三国志、史记”四本史书的刻本。这刻本都是用红梨木雕刻自因此保存时间较长,这里刻印的《宋四史》待是书大字大,为国内罕见。这家具上、墙壁上的大理石,都是天然花纹,有一种意象派画家的韵味。

“嘉业厅”:那高悬在上的九龙金匾,就是宣统皇帝溥仪题赐给刘承幹的。当时宣统皇帝只有三岁,藏书楼因此而得名。

“诗萃室”:放着一本刘镛的大儿子刘安澜与刘承干合写的《国朝诗萃》。刘安澜29岁就死去,他没有后代,故此就把他弟弟刘锦藻的儿子刘承干过继过来,当作儿子。所以这两人既可以是父子关系,也可以说叔侄关系。当时《国朝诗萃》的正本是刘安澜巧的,刘承干写的是续本,楼上正厅称“希古楼”。匾额系郑孝胥题写。

两侧分别为“求恕斋”、“黎光阁”。

藏书楼的建筑:书楼是一座砖术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东西阔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后两进,每进面宽七间,左右厢房各六间,共五十二间。楼四周地基约五、六尺高,皆用花岗石砌。平面呈"口"字形,中间正方天井占地约二商,平铺方砖,不生杂草,为夏季晾晒图书之用。

藏书楼对防火、防潮、通风等要求十分严格,周密设计,精心构筑。四周河水围绕,利于防火、灭火;一楼房间皆用专窑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下铺垫专烧反钵,钵下再铺细沙,青砖离地一尺多高,加上层层阻隔,地下潮气难以上升;一楼底层高4-5米,既通风又隔热。珍藏之各善本书盛于木臣中,匣内复衬板,也是防潮的有力措施。

藏书楼的园林:整座藏书楼寓筑子典型的江南园林之中不失为一大待色,楼的南而为小花园,花草遍地,藤萝漫布,花园正中有约3-4亩大的莲池,周环假山,内蕴十二生肖,中垒石岛,岛上有亭翼然,名"明瑟"。亭背坚立一石,高约二米,形似虎踞,巾腹一孔,吹之声如虎啸。石上有清代著名学者阮元题"啸石"隶书二字,其下复存张延济(叔未)题句,故也称"啸石",是我镇三大奇石之一。岛两端各有石桥通池岸,岸边亦各有亭:曰: “晚碧”、“障红”,遥与“明瑟”相倚角。

书楼与花园有外围河道环绕,以一衣带水替代围墙,使书楼建筑、花园景色与四周旷村野浑成一体。东侧有桥临水,桥内拱形大铁门,以通出人。刘承干在《嘉业藏书楼记》文中有这样描述书楼的环境:“园之四周,环以溪水,平临泱莽,直视无碍”。孙”的身份,继承了长房刘安澜的财产,一夜之间顿成豪富。刘承干自幼第一嗜好就是读书、买书、校书、写书、藏书。他爱好目录版本学。自谓“世守中垒旧业”,平素交游知名人物币他正式开始藏书在1910年参观南洋劝业会时,见到“瑰货骈集,人争趋之。他独步状元坊各书肆,遍览群书、兼两载归”,次日上门售书者接踵而来。辛亥革命期间,刘承干乘大批古籍抛售之机,不惜巨资,大量购书。因为"窃好斯文"的刘承干深知藏书之不易,鉴于前人"聚而旋散",起想苏东坡曾说过:“李公择的书不藏在家中,而成藏在原来住过的寺庙僧舍”,这是很有见识的。于是他决心在小莲庄刘氏家庙的旁边建造一座藏书楼,于1920年初冬破土,1924年岁尾竣工,“康金十二万,拓地二十亩”。书楼建成以后,他又不惜重金,陆续增添,自称历时20年自费银30万,得书60万卷,共16万册。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藏书楼全盛时期,即1925年至1932年之间,珍本善本有宋元刊木200种,清刻本5000种,地方志1200余种,丛书220余种,抄本2000种,其它1200余种,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史书。此外还有碑帖数千种。嘉业堂藏书以宋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还有眉山刊本《宋书》残帙,近人张元济先生印《百衲本二十四史》,至于宋开庆(1295)1 10卷本《鹤山先生大全集》、米淳熙戊戌(1178)本《窦民联珠集》也均是世都艳称的海内孤本、珍本。嘉业堂收藏的两大特点:一是不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不惜重金广收地方志1200利180卷。其中可称“海内秘藏“的珍本,就有6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