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蛇岛

从大连港出发,绕过辽东半岛的南端老铁山,向西航行20海里,有一个西北一东南向的小岛,横卧在海面之上,这个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就是蛇岛。

蛇岛的最高处海拔215米,西面和北面都是光秃秃的悬崖和峭壁,岛的东南部分布着四条山沟,草木茂盛,群蛇招‘踞,是一个蛇的世界。关于蛇岛的发现,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因需在岛上修建灯塔,派人前往蛇岛勘察选址,哪知岛上尽是毒蛇,使得前去的人员惊吓万分,逃回大陆,从此蛇岛之奇观,遂公布于世。1963年,国务院建立了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保护这里的鸟类和以鸟类为食得以生存的蛇类,1980年起,国务院将老铁山划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面积达1.7万公顷,保护区内严禁捕杀鸟类初蛇类等生物。

这个小小的蛇岛上,究竟有多少蛇,至今尚无确切数据。过去有人猜测蛇岛上共有50万条蛇,之后又有30万条、15万条、5万条、3万条等种种估计数字。这些数据相差甚大,令人存疑。直到1984年底,科研人员在蛇岛采用“重捕标记法”,初步计算得到有关数据,确认蛇岛目前有蝮蛇约1.2万条,每年产幼仔1000条左右。显然,这一数据较为可靠。尽管前人估计数偏大,但蛇岛上蝮蛇数量的逐年减少,却是事实。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为的捕杀而造成的。据记载,早在1937年,口寇侵占大连,曾偷捕蝮蛇约7000余条,运至台湾。50年代,曾由于一次军用飞机训练时误投炸弹于蛇岛,致使1000余条蝮蛇死于烈焰之中。在1963年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当地民众去蛇岛滥捕乱捉蝮蛇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有的人一次捕捉蝮蛇竟达1000多条!很显然,这样的人为捕杀,严重地破坏了蛇岛上的生态系统。现在,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了,原来的生态平衡才得以渐渐恢复与维持。

蛇岛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蛇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这里特有的生态平衡提供了基础。蛇岛地处海洋之中,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岛上多山沟、石缝和岩洞,可供蝮蛇冬眠之用,故十分有利于蛇类的生存、繁衍。蛇岛上的生态系统亦是十分独特。许多候鸟在老铁山附近栖息,以备秋末冬初迁徙南方,寻找温暖的环境。于是,蛇岛也就成了大量鸟类栖息的地方。这里的鸟类有黄道眉、柳莺、小鸥、白鹊鸽、田鹦、山雀、雨燕等数十种,它们中几乎极大多数可成为蝮蛇的腹中物,甚至于凶猛的雀鹰有时亦难逃蝮蛇之罗网。若雀鹰在与蝮蛇搏斗过程中,动作稍有疏忽,即会被蝮蛇咬伤毒死,从空中坠落下来。当然,若雀鹰突然而迅速向蝮蛇进攻,则可将蝮蛇啄死,反而使蛇成为鹰的口中食了。

众多的鸟类来此栖息的原因,是这里有着大量的昆虫。有些海鸟也以海滩上的动物为食,如海猫(一种海鸟,又名黑尾鸥)就专门吃些鱼、虾、海星、海贝等,而蛇岛的四周礁滩上海星、海胆、海葵、贻贝、海绵、藤壶等,附礁而生长着,在退潮时它们会出露在水面之上。

蛇岛之上,还有一种鼠类,名叫褐家鼠,据说是随渔船而到蛇岛上来的。褐家鼠虽然数量不多,但分布甚广,四条沟中均有发现。每当冬季来临,蝮蛇进入冬眠状态,此时,蝮蛇不吃不喝,蜷缩在洞穴之中,昏昏而睡。褐家鼠就趁机猖狂活动,危害蝮蛇。而当冬眠期一过,蝮蛇苏醒过来,有了防身和攻击能力,褐家鼠就不敢轻举妄动了,相反要时时提防蝮蛇的攻击。故在蛇岛之上,有“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的说法。

神奇的蛇岛,有着神奇的食物链,维持着小岛上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蛇岛上的蝮蛇是一种黑眉蝮蛇,其形态与习性同大陆上的蝮蛇均有较大差异。故有关科研工作者将它另起新名一一“蛇岛蝮”,为我国特有。

虽然蝮蛇是一种剧毒蛇,但只要注意一些事项,去蛇岛观赏游览一番,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游人若被获准到蛇岛参双,先要身穿防护衣,脚穿防护鞋,并被告诫:“不准手触地”。“不要拽树枝”!其实,蝮蛇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攻击人,只要你小心不要踩踏和碰触蝮蛇,或过于近距离观察蝮蛇时,蝮蛇并不伤人。当然万一被蝮蛇咬伤,则是十分危险的事,需及时治疗才是。

蝮蛇以鸟类为主要食物,观察蝮蛇捕鸟的情形是十分有趣的。大家知道,蝮蛇的听力几乎没有,视力也极差,那么,靠什么来辨认鸟的位置呢?原来在蝮蛇的鼻侧有两个“颊窝”。颊窝对热度非常敏感,只要四周有千分之几的温度变化,蝮蛇便可凭借颊窝感知出这种变化。颊窝宛若一个热敏探测仪,使得蝮蛇可以极其迅速而准确地测出鸟类的具体方位,从而用嘴喃住鸟类。

从每天早晨6时左右,蝮蛇便开始爬上这里低矮的小树,或爬上裸露的岩石之上。它们贴在枝上,三角形的头部微微上翘,耐心地等待着鸟类的光临。只要小鸟一经飞落在树枝之上,蝮蛇迅速攻击,小鸟很快成为蝮蛇的口中食物。这种“守株待鸟”的捕捉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因为蝮蛇具有极好的伪装色,其表皮颜色十分接近树枝或岩石,不仔细辨认是不易区别出来的。小鸟便在这种伪装的迷惑下,频频落入圈套之中,成为牺牲品。这样,蝮蛇大概要到晚上7时左右才游回穴中体息。

蝮螟蛇“守株待鸟”的地点是固定的。无论是受到外界惊动使蛇离开了树枝,还是把蝮蛇投入海中,蝮蛇总是会回游到原来的那棵树枝上来,看来蝮蛇具有很好的定位回归性。

蝮蛇之间,很少有为捕鸟而相互争斗之事。一蛇捕得鸟,旁边一蛇并不眼红而前来枪食。有时一树枝上多达10余年甚至20条蝮蛇,彼此之间相安无事。有的蛇吃得很饱,身色有光,精神饱满;而有的蛇则长期捕不到鸟类,身体瘦弱,色泽发厌。1985年10月,科研人员在蛇岛采到百余条长期末脱皮、明显消瘦的蝮蛇,这些蛇可能是长期缺食造成的。

蝮蛇的生产过程甚是奇特,它不像有些爬行动物那样,是胎生的或卵生的,蝮蛇是属于卵胎生的,即小蛇仔是在母体的子宫里孵化出生的。竹叶青蛇和海蛇、水蛇以及有些热带鱼就是卵胎生的。

蛇岛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蛇,并长期得以生存下来呢?过去曾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岛上住着雌雄两条大蛇和无数蛇子蛇孙。有一天,公蛇对母蛇说,听说蛇游渡过大海就能变成龙了。这个海岛太小了,一定要游过大海去,到大陆上变成巨龙,称土称霸于世,成为百兽之土,岂不快哉?!说完便告别了母蛇,携带千百条蛇子蛇孙游向大陆,谁知被海中龙土得知,龙土哪能容蛇渡海成龙啊!于是,龙土派遣一只绿龟率领虾兵蟹将痛歼蛇群,把那不安分守己的渡海毒蛇杀得片甲不留,公蛇亦被绿龟咬死,只剩几条小蛇逃回岛上。从此,岛上的毒蛇再不敢冒险渡海了。其实,蝮蛇虽然会游泳,但不可能游很长距离,所以蛇岛上的蝮蛇是不会游到大陆上去的。

科学家研究表明,蛇岛上的蛇是由大陆上来的。但不是大陆蛇类渡海过去的,也不是由渔船带至岛上去的,而是地质时期海陆变迁的结果。大约在几亿年以前,海面远较今天海面为高,或者说是大陆太低,辽东半岛与蛇岛虽连在一起,但均被淹没在海中。到了4亿年以前,这一地区开始成陆,辽东半岛与蛇岛开始逐步出露海面,后来经过数次的地壳运动以及海平面的升降,使得蛇岛饱经沧桑之变。当低海面时,辽东半岛与蛇岛连接一起,蛇可直接游到蛇岛上去;而当海面回升时,蛇岛逐渐与辽东半岛分开,于是蛇岛上的蛇便留在岛上了。虽然几经演变,但蛇岛上的蛇仍没有被大自然的天灾和人为的祸害所火亡,相反在环境适宜的岛上代代繁衍下来,形成了今天的蛇岛。

尽管蝮蛇很毒,但它在医学上具有根高的价值。早在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上便记载着蝮蛇能治“诸恶风、恶疮、凛痈、皮肤顽癣、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重疾”。近年来,对毒蛇的利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我国从蛇毒中提制的“阿特灵”止痛药,能治疗各种神经痛和癌痛。国外也用蛇毒制成止血药和麻醉剂。蛇胆可以明目,蛇皮可以制成多种乐器、皮鞋、手提包、裤带等。毒蛇除了这些用途外,还可食用。蛇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广州的“蛇土满”,还是全国名菜呢。广西梧州还有一个专门出口蛇的公司,每年可出口100多万条活蛇,为国家换回不少外汇。综上所述,蝮蛇无疑是一种可以广为利用、造福于人类的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