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金融市场日历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1、俞乔(1994)和徐建刚(1995)发现,上海和深圳股市的股票收益率都存在周末效应。
2、戴国强和陆蓉(1999)利用ARCH模型对上海和深圳股市1993年到1998年的每日股价指数进行了研究,发现深圳股市周一的报酬率显著为负,而周五报酬率最高,存在周末效应;上海股市则没有显著的周末效应。他们对上海股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上海股市的收益率最低出现在每个月的第四个周一,次低出现在每周二。
3、张仁良和胡斌(1997)研究了香港股市的小盘股效应和日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股市大盘股一月份的收益率与其它月份的收益率差异很大,大盘股的一月效应更加明显。
4、奉立城(2000)利用1992年到1998年的数据,对沪深两市是否存在星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不存在周一效应,同时他还认为有较强的证据显示沪市存在日平均收益率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周五效应,较弱的证据显示深市存在日平均收益率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周五效应。
这些文章采用的数据主要是中国早期股票市场的数据,缺乏规范性,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管制措施。股票市场越来越规范,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今的中国股票市场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弱。
近年来国内研究日历效应所使用的数据区间不断扩大,方法也不断更新。
1、任燕燕、刘锦鄂和胡金众(2001)利用主成分法和GARCH模型证明了中国股市存在周历效应。
2、范钛和张明善(2002)以随机游走模型为基础,利用近10年的数据对中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周末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其结论是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周末效应,并且沪市的周末效应更加明显,中国证券市场仍未达到弱式有效。
3、刘彤(2003)研究了近期的上海股市,他利用基本统计分析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1(K-S)发现沪市指数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进而利用Levne检验对收益序列的方差进行了分析,得出上海股市存在周二和周五效应的结论。
4、周少甫和陈千里(2004)应用无条件波动的修正Levene检验和条件波动的GARCH模型对上海股市的星期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海股市存在显著的周一高波动现象,他们对此利用混合分布模型进一步研究,认为周末信息的积累可能是周一高波动现象原因。
5、徐国栋,田祥新,林丙红(2004)运用标准的K-S非参数检验和虚拟变量回归的方法,利用1993年至2003年的股票指数从三个层次(月份/季度/半年度)对我国沪深股市的日历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场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季节效应,而深圳市场的季节效应并不明显;研究还发现,沪深两市均存在较为显著的12月份效应,这与中国股市特殊的政策和市场背景是分不开的。他们认为季节效应的存在,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股市运行的低效率,这在上海股市表现得更为明显。
6、张璇和蔡梅(2004)利用沪深股市A股综合指数的l3l6个交易日的收益率对沪深股市的日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沪深股市在周五有明显的正的超额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星期效应,但是沪深两市的月份效应不太明显,只表现为微弱的一月效应。
7、李凌波、吴启芳和汪寿阳(2004)对中国证券市场中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日历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与指数基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基金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日历效应。而且,上海基金指数和大部分开放式基金周一日收益率相对更高;上半月的日收益率均值低于下半月的日收益率均值;封闭式基金在3月份的收益率较高,8月份的收益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