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德国航空航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在航空航天发展的历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19世纪末,航空先驱O.李林达尔对航空早期发展,特别对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有直接的影响。20世纪以来,先后有F.齐伯林、L.普朗特、H.容克斯、E.H.亨克尔、H.奥伯特、W.R.多恩伯格、W.von布劳恩等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后掠翼和前掠翼的研究和试验都始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首先把飞机用于空中交通,推动了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是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工具,航空工业成为主要军火供应部门之一,军用飞机产量从1940年的10250架提高到1944年的 37950架。德国最早使用了火箭发动机的Me-163截击机、Me-262喷气式战斗机和Ar-234喷气侦察轰炸机。火箭和导弹技术水平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先后研制出并在战争中使用了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还研制了地空导弹、反坦克导弹等武器,对战后世界各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联邦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前10年,联邦德国被禁止发展航空工业。1955年以后,联邦德国开始重建航空工业,经过不长的仿制阶段,便在航空技术的许多领域逐渐赶上发达国家。联邦德国自行研制或与别国合作研制的主要产品有 Bo-105直升机、C-160运输机、“阿尔发喷气”攻击-教练机、 A-300/310宽机身客机、“狂风”变后掠翼战斗机等。60年代以来,航天工业也获得较快的发展。联邦德国是欧洲空间局的一个重要成员,自行研制或与别国联合研制了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器的设备或分系统,如“交响乐”号卫星(图1 )、德国通信卫星、“阿里安”号运载火箭的分系统、“空间实验室”和预计在20世纪末发射的“哥伦布”号航天站的设备或分系统等。联邦德国的一名科学家1983年乘“空间实验室”1号进入了太空。联邦德国有德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协会的目的是推动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航空航天工业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主要的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企业有西门子公司、梅塞施米特·贝尔科夫·布洛姆公司、道尼尔公司、发动机和涡轮联合制造公司等。德国航空航天研究试验院是联邦德国政府的主要航空航天科学研究机构,它的基本任务是:从事航空航天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参加国际人造卫星发射和跟踪计划;建设和使用大型试验设备;为政府提供航空航天事务的咨询;与大学和航空航天工业合作以提高教学和工程人员的质量。空军主要装备“狂风”(图2)、F-104G、F-4F等飞机,国产军用飞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联邦德国的航空运输业较为发达,有11家航线公司,约有 170架民航飞机,1982年定期航班航空运输周转量达37.3亿吨公里,占世界第7位,其中客运周转量216亿人公里。主要空运公司是汉莎航空公司,使用波音747、波音707、波音727、波音737、DC-10、A-300/310等大型客机,航线连接73个国家的119个城市。

联邦德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联邦德国、英国和意大利三国联合研制的“狂风”变后掠翼战斗机民主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空军和民航的飞机靠苏联提供,军用飞机主要机型是米格21,还有少量米格23。唯一的空运公司是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其航线连接36个国家的49个城市,1983年拥有伊尔62、伊尔18和图 134等型号的客机43架。航天活动主要和苏联合作,参加人造卫星或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载人航天活动,曾有一名航天员乘苏联“联盟”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