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西河柳

概况

异名:河柳(《尔雅》、《毛诗传》),雨师(《诗疏》),三春柳(《开宝本草》),赤柽(《日华子本草》),春柳(《图经本草》),三眠柳(《本草衍义》),观音柳(《植物名实图考》、广东、南京),雨丝、蜀柳、人柳、垂丝柳(《纲目》),赤柽柳(《本草备要》),山川柳(《药材生产手册》、江苏、河南),红柳(《新疆药材》)。

基源:为柽柳科柽柳属植物柽柳的嫩枝或干燥嫩枝。柽柳属植物全世界约有90种;中国约有18种,1变种,药用有4种。

原植物:西河柳的正品一般指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又名西湖柳、红筋条(《中国树木分类学》)。桧柽柳Tamarix juniperina Bunge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在部分地区也作西河柳药用。

历史:各类本草文献中,西河柳大都列为柽柳的异名,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在柽柳条下记载:“西河柳为柽柳的处方名。”“河柳、此吾吴俗,所以皆名之为西河柳也。”后在1985年一部以“西河柳”名列入《中国药典》。有关柽柳植物的历史详见“柽柳”条。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6(-8)m。老枝直立,暗褐红色,光亮,幼枝密而细弱,扩张而下垂。单叶互生,无叶柄,鲜绿色,在当年生枝上紧密地作覆瓦状排列,叶片在去年木质化枝上生的营养枝上为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卵形,长1.5~1.8mm,稍开展,先端尖,基部鞘状抱茎,背面有龙骨状隆起;在当年绿色营养枝上的叶钻形或卵状披针形,半贴生,先端渐尖而内弯,基部变窄,长1~3mm。每年开花2~3次,春季花:总状花序侧生在去年生木质化的小枝上,花大而少,较稀疏而纤弱下垂,小枝也下顷,有短或无总花梗,苞片线状长圆形或长圆形,渐尖,与花梗等长或稍长;夏秋季花:总状花序长3~5cm,较春季者细,生于当年生幼枝顶端,组成顶生大圆锥花序,疏松而下垂,花较春季者略小,密生,苞片较春季者狭细,较长于花梗,先端尖,基部扩大;花5出,萼片5,三角状卵形,淡绿色,略短于花瓣;花瓣5,粉红色,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果时宿存;花盘5裂,每裂片再2裂成10裂片状;雄蕊5,长与花瓣等长或为其2倍,花药卵圆形,紫红色,花丝着生在花盘主裂片间,自其边缘和略下方处生出;子房圆锥状瓶形,花柱3,棍棒状,长为子房的2/5~3/4。蒴果圆锥形,3~5瓣裂,先端具毛。花期4~9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95页.图3519)

生境与分布:生于河流冲积平原、海滨、滩头、潮湿盐碱地和沙荒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至长江中下游各地,向南至广东、广西、云南,现各地都有栽培。

桧柽柳Tamarix iuniperina Bge.,又名华北柽柳、钻天柳、溪河柳、香椿柳、红柳。本种与上种极相似,其主要区别点为枝条褐红色,花多在春季开放,总状花序侧生于去年生枝上,花序小,苞片为椭圆状或线状披针形,较花梗稍长;花粉红色。多数两个并生;花盘5裂,裂片先端凹或近全缘。花期5月,果期6~7月。生于湿润碱地或河岸冲积地。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福建、河南、广东、云南。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又名马拉沙勒(蒙古药名),山河柳、三春柳。灌木或小乔木,高3~5m。小枝纤细,无毛有浅条沟,紫色或紫褐色。叶互生,为卵形至披针形的细小鳞片,覆瓦状排列,基部抱茎或半抱茎,先端渐尖,全缘,灰绿色或带白粉。单总状花序较稀疏地生长于当年幼枝上,长3~8cm,再集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小,淡粉红色。花期夏、秋季。分布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东。

生药

采集:夏季花未开时采收,阴干。

鉴别:茎枝呈细圆柱形,直径0.5~1.5mm。表面灰绿色,有多数互生的鳞片状小叶。质脆,易折断。稍粗的枝表面红褐色,叶片常脱落而残留突起的叶基,断面黄白色,中心有髓。气微,味淡。

加工炮制:除去老枝及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甘、辛,平。

归经:心、肺、胃经。

功效:散风,解表,透疹。

主治:麻疹不透,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煎汤擦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