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即月球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每逢农历初一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过了新月,被照亮的部分逐渐转向地球,农历初三、四,我们可以看到一钩弯月,称为"娥眉月";初七、八,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西),叫做"上弦月";到了农历十五或十六,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从此以后,月亮明亮的部分逐日亏缺,到了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下弦月";再过一星期,又回到"朔"。月相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不停变化着。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所经历的周期平均是29日12时44分2.9秒,称为一个"朔望月"。 可按以下口诀记忆月相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即上半月时出现上弦月,月亮西半面亮;下半月时出现下弦月,月亮东半面亮。“撇撇捺捺”,月亮的明亮部分上半月呈反写的字母“C”(或看作“撇”),下半月呈字母“C”(或看作“捺”)。(这里所说的看到的月相呈反“C”、“C”,是指在当日月亮以北地区看到的月相,此时在南面向北看到的月亮,分别应是“C”、反“C”。) 观测者是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上半月和下半月图中都画了几个月亮,这也会让一些人迷惑不解。其实这里要清楚的是图中各种月相的月亮并不是同一天的月亮,而是不同日期的月亮,它们在太阳升起或落山这两个时刻都有各自相对应的天空中的位置。不同的月相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同一天出现了。 农历每月的日期就是按照月相来安排的,所以月面明亮的部分的大小与位置,在夜晚出现的时间与方位,和农历日期有对应关系: 月相---月相特点---同太阳出没时间比较---月出---月落---夜晚见月情形---农历日期 新月---月面没有明亮部分---同升同落---清晨---黄昏---彻夜不见---初一 上弦月---月面西边半圆明亮---后升后落---正午---半夜---上半夜仅见于西半边天空---初七、初八 满月---月面全部明亮---此升彼落---黄昏---清晨---通宵可见---十五、十六 下弦月---月面东边半圆明亮---早升先落---半夜---正午---下半夜仅见于东半边天空---二十二、二十三 月亮升起的时间随阴历日期的增大而推后:初一新月随太阳一起清晨从东方升起,初七、初八上弦月比太阳晚6小时中午升起,十五、十六的满月比太阳晚半天12小时黄昏升起,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比太阳晚18小时半夜升起,月末时月亮晚了太阳几乎一圈(24小时)。到初一时跟阴历日期一样,月亮的升起时间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月相判断看似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还可以补充和归纳以下几点: ①月相盈亏的多少决定于它距初一或十五的远近,或是它与太阳黄经差的大小。月相盈亏的多少也决定了月亮在夜空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成正相关。 ②弯月和凸月的外圆弧长都始终等于180度。从几何意义上看,这还可以帮助我们画出正确的月相。“外圈”为半圆弧,则“内圈”是长轴等于月球直径的半个椭圆弧。 ③到底是初一后到十五前,或十五后到初一前的月亮,则要看当时月相在相应地方和相应方位地平面的夹角和倾向。 ④从全年平均状态来看,北半球新月、残月都向北倾斜,纬度越高,倾角越大,南半球反之。新月出现在日落后的西方地平线,残月出现在日出前的东方地平线。 月相判断,如只想粗略了解,难度并不大,但要深入研究,则难度并不小。通过深入研究,能丰富我们的天文知识,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其教育内涵是极其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