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雪崩

积雪顺沟槽或山坡向下滑动,引起雪体崩塌的现象。它具有发生突然、速度快和崩塌量大的特点,对人类危害很大。早在1300多年前,中国已知声波会触发雪崩。《大唐西域记》中记述:“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大叫。微有违者,灾祸目覩”。在近现代,瑞士联邦雪和雪崩研究所对雪崩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和防护装置的试验研究。1967年,中国开始研究雪崩,并在天山西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雪崩研究站。

雪崩的形成与积雪厚度、山坡和沟槽的坡度,以及积雪物理力学性质有关。按发生过程分为发生区、运动区和堆积区(见图)。一些雪崩发生于暴风雪和大量降雪期间,多数雪崩发生于降雪之后。它多分布于降雪丰富和稳定积雪期较长的中、高山地区。如北纬30°以北沿太平洋两岸山区、阿尔卑斯山区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中国雪崩大致沿青藏高原边缘及其邻近地区分布,其中以川西、滇北、西藏东南的雪崩最为严重,是世界雪崩重灾区之一。

图

雪崩最早分为烟尘状雪崩和地面雪崩两类。20世纪初分为老湿雪雪崩、柔性新雪雪崩和硬表壳雪崩。30年代则分为新雪雪崩、老雪雪崩、粒雪-冰雪崩和冰崩。70年代,瑞士联邦雪和雪崩研究所按雪的性质分为雪板雪崩和松雪雪崩;按雪的运动特征分为腾空雪崩、地面雪崩和混合雪崩;按雪的含水量分为干雪雪崩、湿雪雪崩和雪流;按滑动面位置又分为层内雪崩和全层雪崩。这种分类实用性强,尤对雪崩预报、救护等工作较为适用。在中国,按雪崩发生的时间分为季节性雪崩和长年雪崩两类;在工程设计上,则依雪的含水量分为干雪型雪崩和湿雪型雪崩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