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宋则行(1917~  )

图

中国经济学家。原名宋侠,上海崇明人,1917年10月1日出生。1939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经济系。1941年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当研究生,毕业后留所任助理研究员。1945年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获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担任中国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和暨南大学经济系教授。1949年上海解放后,应聘去东北任东北人民政府统计局研究员。1952年起历任东北计划统计学院、东北财经学院、辽宁大学副教授、教授,并曾兼任辽宁大学副校长。现任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任外国经济史学会理事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计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还历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他的主要著作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问题》(1957)、《宋则行经济论文选辑》(1983)、《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概论》(1984)。和他人共同主编的有:《外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196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1973)、《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1979、1982、1985)。

宋则行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外国经济史和世界经济等领域。他着力于吸收、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中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性、商品经济规律性的部分和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60年代初,他针对当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生产的倾向,撰文论述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包括:两大部类的数量关系以及消费资料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的制约作用等问题。70年代末以来,他重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综合平衡的核心内容是保持社会最终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在价值总量上的平衡及其在构成上的相互适应。他认为,宏观经济的计划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国民经济综合指标体系,其中社会最终产值指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要按社会生产过程相互衔接的程序,把生产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即基础产品或起始产品生产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他还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模式和制定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