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suanji fuzhu ditu zhitu
[外文]:computer-assisted cartography
指运用电子计算机的处理分析功能制作地图。根据地图制图原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图形输入、输出等设备,通过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的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信息的量化、编辑、传输、处理,最后以自动或人机结合的方式输出地图。简称机助制图,亦称数字制图或自动化制图。
简况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控制的行式打印机开始输出地图图形。1964年,研制成英国牛津自动制图系统。1967年,美国H.T.费希尔领导的实验室研制出组合统计制图软件包。1970年,美国人口统计局设计出具有拓扑编辑功能的双重独立地图编辑技术(DIME),奠定了机助制图数据结构的拓扑学基础。在中国,1972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开始制图自动化系统的研制,至80年代,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继建立,在为普通地图的计算机辅助生产准备和积累数据的同时,专题地图的计算机制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工艺过程机助制图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3个主要环节。
(1)数据输入。指图形的数量化和输入系统的全过程。用于编图的资料有地透、像片和统计数据等。对于图形和影像通过数字化,变为机器的可读数字。数字化方法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是以联机方式的手扶跟踪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的速度较慢,但实用、可靠、容易处理。扫描数字化方法,是将像片或地图图形分解为一系列由0和1组成的图形元素,或按不同灰度值构成的二维矩阵像元组,速度快,但所含数据量相当大,计算机处理也复杂得多,它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2)信息处理。指在数据输入和图形输出这两个阶段之间,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的各种加工。包括数据的编辑加工,数据检索和更新,以及图形的变换、简化和处理。如比例尺和投影的变换,数据压缩和内容分类,专门要素的符号化等,以获取符合编图要求的制图文件,并将制图文件进一步加工为绘图机可以识别的绘图文件。所有这些工作都是编图人员通过调用系统程序、制图库程序和用户应用程序来实现的。处理方式有联机、脱机或混合方式三种,一般使用图形联机编辑处理方式较为理想。
(3)图形输出。指计算机执行绘图文件,驱动绘图机输出图形。根据数据的不同来源、不同图形特点和对绘图质量的不同要求,可以采用矢量绘图机、光栅绘图机、阴极射线管显示或计算机输出缩微胶片等。由于地图常常需要复制,一般采用带有光学绘图头的平台式矢量绘图机。
组成部分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
硬件系统为机助制图装置的总称,一般由电子计算机和各种输入、输出设备构成(见图)。电子计算机是系统的关键设备,用以控制整个制图过程,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和数据处理;输入设备主要有图形数字化仪,其功能是将图形或图像转换为数字。较常用的是手扶跟踪数字化仪。输出设备主要有各类自动绘图机、图形显示设备和缩微胶片记录仪等。
软件系统为机助制图程序和数据文件的总称。由于地图内容和制作过程复杂,软件的类型和功能也多种多样,常按数据类型、设备类别、制图目的和应用功能进行分类,分为矢量制图软件和栅格制图软件;行式打印机制图软件、绘图机软件和屏幕显示软件,地形图制图软件、专题地图制图软件和晒图制图软件;以及基本软件、功能软件和应用软件等等。根据目前开发的机助制图软件,制图程序分为:
(1)数据采集、编辑和管理;
(2)基本绘图操作;
(3)绘制地图的点、线和面状符号;
(4)插值和绘制等值线;
(5)三维图形表示;
(6)建立地图数学基础和地图投影转换;
(7)图表和统计地图的显示;
(8)屏幕显示系统;
(9)距离和面积的量算;
(10)其他分析和处理程序。
由于程序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制图算法和数据结构的有效性,因此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研究也是机助制图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长期以来,地图靠手工方法制作,人工耗费多,生产周期长,资料更新慢,影响地图的使用价值。机助制图的诞生,引起地图生产方式和地图面貌的变化,也改变了地图使用的实质。通过建立以知识库为基础的地图专家系统,将推进地图设计和地图应用的发展。从人机结合到人工智能,从数据库设计到模型库技术,从产品开发到系统设计,从信息管理到决策分析,将代表机助制图今后发展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