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hua renmin gongheguo tiyu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参加体育运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体育事业的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把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体育,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新体育。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培训优秀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现代体育事业,是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服务的。
3项主要任务①增强人民体质,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最本质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的指示》,强调开展体育运动是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方法,要求加强领导,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首先在厂矿、学校、部队和机关中切实地开展起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的题词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大力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始终被放在战略地位予以重视,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30多年来,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980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比1949年以前的35岁延长了将近一倍。
(2)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是中国体育界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1959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体育工作中,应当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逐步提高我国体育水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中国年轻一代运动员的成长,鼓励他们创造新成绩、新纪录,在国际比赛中争取优胜,为国争光,使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体育运动才华的机会。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广大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在一些运动项目中跻身于世界纪录创造者和世界冠军的行列,改变了过去在国际比赛中的落后状况,为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奠定了基础。
(3)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如何,是反映民族康强和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1954年,中共中央指出,体育运动“是培养人民勇敢、坚毅、集体主义精神和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195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倡体育,移风易俗,振奋民族精神。1979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明确地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列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并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体育运动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振奋精神,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表现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够为祖国争取荣誉,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鼓舞士气的精神力量。近几年来,中国乒乓球、排球、体操、跳水等项目的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得世界冠军,在全国人民中,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激起了一股股爱国主义热流,就是鲜明的例子。
32年的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2年来的体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体育的落后面貌,取得了巨大成就。群众性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运动项目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有上亿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8000多万人达到了“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要求和后来改订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20多万人通过军事体育(也称为“国防体育”)项目训练及格标准;培训了一支优秀运动员队伍,有1000多万人达到1、2、3级和少年级运动员的标准;获得运动健将称号的有5000多人,打破全国纪录8000多次。到1981年上半年已打破世界纪录 200多次,获得57个世界冠军。全国设有12所体育学院和100多个高等学校体育系科,毕业生累计近3万人。通过各类短期训练班,培训体育干部 200多万人次,还开办了近 300所军事体育学校,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已达2155多所,培训了370多万名学生。 国家投资兴建的各类体育场馆达4000多个,包括能容纳10万观众的北京工人体育场,能容纳 1.8万观众的首都体育馆和上海体育馆等设备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已打下了初步的基础。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第 1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到1980年全国已发展到22个研究所。在运动训练、运动医学、体育教学和体育理论等领域里,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体育运动的宣传出版工作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新体育》杂志每期发行80多万册,《体育报》每期发行50万份左右,英文版《中国体育》销售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后,又出版了《学校体育》和足球、乒乓球、田径等专项技术刊物,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图书总量达 1.4亿册。国际体育活动也迅速发展,中国已参加了40多个单项国际体育组织和19个亚洲体育组织,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4000多起6万多人次的体育往来,尤其是1979年底恢复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的水平上开展了各项国际体育活动和比赛,每年达400多起,6000多人次。目前,有150多名中国教练员在34个国家任教。
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它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过一些错误,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更使社会主义事业包括体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未能取得本应取得的更大成就。
4个发展时期32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道路,可分为以下 4个时期:
(1)1949~195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开创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全国的各级体育组织,团结全国体育工作者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体育事业。1949年10月,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部一级政府机构),任命贺龙兼任体委主任。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建立了体委,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青年团中央、军队等系统也建立了体育工作机构。同时,还建立了铁路系统等产业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协会。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的建立,使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在兴建新的体育设施的同时,对原来的一些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场所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和整顿,使之为广大的群众服务。这一时期除了举办各种短期的体育干部训练班外,还先后在北京、上海、沈阳、成都、西安和武汉创办了6 所体育学院,在全国办了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恢复了38个师范院校的体育系科。1956年,北京体育学院举行了新中国第 1次体育科学讨论会;教育部颁布了第 1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这一阶段,先后举办了77所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建立了一系列体育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运动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和《裁判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等。到1956年,已有74万多人通过了各级劳卫制标准(主要在学校), 3.8万多人达到1、2、3级运动员的标准,42人成为第1批运动健将。
在广大群众中大力开展田径、球类、体操等运动项目的同时, 积极提倡开展简单易行的做操、 打拳活动。1951年11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1套广播体操。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正式规定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各抽出10分钟做工间操,并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1954~1956年,又编制推行了两套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1953年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和1956年12单位武术表演大会,推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武术和各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建立全国运动竞赛制度,举办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仅1953~1956年就举办了6000多次县以上的运动会,其中全国性竞赛有57次,是1949年以前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举办的全国竞赛次数的 8倍。全国竞赛规模最大的是1955年的全国第1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参加选拔的职工达125万人。至1956年,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代表队有了近2000名优秀运动员,打破全国纪录 400多次,举重选手陈镜开在最轻量级推举项目上打破了世界纪录,为中国创造了第 1个世界纪录。在国际比赛中,中国体育健儿也开始取得好成绩,游泳选手吴传玉1953年在第 1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为中国夺得国际比赛中的第 1枚金质奖章。
这一时期的国际体育活动达 185起,3000多人次,包括派运动队到外国训练和请外国体育专家来华讲学等。这些活动对于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和运动员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1957~1965年,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时期的体育事业继续取得很大的发展,为摸索一条发展体育的中国式道路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进入世界体育强国之林的基础。这一时期有4300多万人通过劳卫制和体育锻炼标准, 147万人经过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培训,1000多万人成为等级运动员,5000多次打破全国纪录,142次打破世界纪录,13次获得世界冠军。其中,乒乓球选手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1个世界冠军。1959年和1965年举办的第1、第2届全国运动会,分别打破世界纪录 4次和 10次,打破全国纪录 800多次和400多次。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的3名队员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在人类历史上第 1次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1961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第1次举办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26届),中国运动员夺得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3项世界冠军和4个项目的亚军。这些胜利,对当时中国人民战胜暂时困难,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在此期间,体育工作也发生过高指标、浮夸风等错误。
1963年前后,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体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和政策。在群众体育方面,强调要根据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考虑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安排工作,提倡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原则。在运动训练工作方面,试行《运动队伍工作条例》、《运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等,明确了运动队坚持思想领先,以训练为中心的原则。同时,还制定了有关的政策措施,包括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给创造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条例、政策和措施尽管尚有不尽完善之处,但都是比较成功的经验总结。由于贯彻执行了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1965年的体育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这一年,共有66名运动员、41次打破世界纪录,中国乒乓球队在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了 5项世界冠军,打破世界纪录和夺得世界冠军数量之多,在中国体育史上是空前的。
(3)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就利用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进行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他们全盘否定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诬蔑国家体委系统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无产阶级政治,钻进了不少坏人,成了独立王国等等。国务院副总理兼体委主任贺龙被残酷迫害致死。体育战线的大批老干部、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也备受摧残,著名乒乓球教练傅其芳、容国团、姜永宁含冤去世。体育设施被捣毁,体育报刊被迫停办,体育院校停止招生,体育工作濒于停顿,运动技术水平急剧下降,国际体育活动也几乎被取消。
1971年,周恩来总理肯定“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体育工作的成绩是主要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决定派中国乒乓球队去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打开了中国与美国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大门,成为中美两国复交的起点。 体育作为人民外交的工具, 起到了先行作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大部分体育工作者回到了原工作岗位,先后恢复了体育报刊的出版、体育院校的招生工作。到1973年,群众体育活动和运动技术水平都逐渐有所恢复和回升。1974年初,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中,江青、王洪文直接插手国家体委,制造混乱,体育事业又一次受到干扰和破坏。但是,由于有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斗争,关怀体育战线,也由于广大干部、运动员、教练员对“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因而体育工作的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时期参加了第7届亚洲运动会,举办了第3届全国运动会等。
(4)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体育事业在拨乱反正中得到了逐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78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体育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要开展体育运动竞赛;要迅速攀登体育运动技术高峰;要开展国际体育交往;还要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要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等方针原则,对分清大是大非,明确前进方向,调动广大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8年12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体育战线也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上来,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国际体育方面打开了新的局面,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不少单项国际体育组织相继承认或恢复中国有关项目协会的会籍,中国体育健儿全面登上了世界体育舞台。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中国体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很快。到1981年上半年为止的两年半时间里,有1500多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打破25次世界纪录,获得22个世界冠军,在 3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国际比赛中,夺得 600多枚金牌。中国乒乓球队在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囊括了全部 7项比赛的冠军,创造了世界乒乓球运动史上的新纪录。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在第 3届女子排球世界杯赛中7战7捷获得冠军。这是中国在篮、足、排3大球类比赛中第1次获得世界冠军。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作出了新的贡献。
6条经验教训建国30多年来体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以下几条:
(1)必须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治这个大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体育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体育工作的生命线,保证体育事业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服务。体育运动本身又有它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政治必须与体育相结合,才能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如果脱离业务空谈政治,甚至以政治取代业务、冲击业务,就会阻碍体育的发展。中国乒乓球队从默默无闻发展到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达20年之久的根本经验,正是实现了政治与技术的统一,坚持思想政治领先,以训练为中心,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业务,为革命而打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又红又专,坚持从难从严从比赛需要出发,进行科学的大运动量的训练,勇攀高峰,走出了一条自己发展乒乓球运动的道路。政治与业务结合得越好,体育事业发展越快,成绩也就越大。
(2)体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体育的发展既受国民经济的制约, 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体育是强国、强种、造福人民的大事,对发展生产力有积极作用。一方面,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现在中国还比较穷,需要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不可能把更多的钱花在体育上。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否则,欲速则不达。另一方面,体育的发展又不应消极地依赖于经济条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无所作为。在中国,体育纳入国家计划,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调动各个地方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按比例有重点地分配财力、物力。同时,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少花钱,多办事,把有限的钱、财、物投放到急需要的地方去,集中力量尽快把关键性的工作做好,带动其他。
(3)必须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是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植根于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许多运动项目迅速上去的成功之路。但基础大不等于自然会使尖子产生高水平的成绩,要提高到尖端水平,科学研究和科学训练是决定性因素。普及与提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互相矛盾、互相依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单位,工作上应当有所侧重,以便更好地做出成绩。
(4)必须充分发挥竞赛对体育的杠杆作用。竞赛是体育最鲜明的特点,要充分运用竞赛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通过竞赛决出名次,可以激发荣誉感,鼓舞上进心。这既能吸引、动员千百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有益身心健康,丰富精神文明;又能出体育人才,创优秀成绩,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竞赛对推动体育运动所起的杠杆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竞赛,就没有体育运动。
(5)必须把学习外国与坚持独创结合起来。体育运动的技术性很强,各国之间应当互相学习。体育运动的对抗性也很强,比赛中要战胜对手,必须扬己之长,攻彼之短,这就增加了解和学习对方的迫切性。世界体育运动技术发展很快,新技术不断淘汰旧技术,中国体育水平总的还比较落后, 更应重视学习外国。 但在学习中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地有选择地引进技术,创造性地学习运用,发展自己的绝招特长,形成中国的独特风格,才能迅速赶超,后来居上。中国跳水运动快步跃入世界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上学中有创,精益求精,掌握了压水花等绝技和许多高难动作。近两年中国排球跨进世界强国之林,也是与排球运动员们虚心学习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发扬优势,不断创新分不开的。如果拘守已有的成功经验,而不善于从外国先进技术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提高自己,也不能在世界上保持先进,甚至还会转化为落后。在开展近代体育项目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有益身心的民族传统项目。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和同自然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丰富多彩、富有价值的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积极扶持和提高不够。一定要很好地继承中国各民族的宝贵体育遗产,认真研究整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发展各种不同的流派,不断发扬光大,为丰富人类体育宝库做出贡献。
(6)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家办体育。中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是旧中国所不能比拟的,广大人民为革命锻炼身体的积极性高涨,体育的群众性越来越广泛。体育是关系到亿万人民健康和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中国各级体委作为政府统一领导、监督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部门,有必要制定一些指令性的计划和行政措施,但决不能仅仅依靠指令和行政办法,也不能单靠体委一家办体育。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群众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或干部培训,都要把政策搞活,路子走宽,充分运用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办体育,积极扶持群众自办的体育活动,适当发展群众自建的体育组织。特别是要依靠教育、卫生、工、青、妇、解放军等部门,充分发挥体育总(分)会、单项运动协会、各行业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协会的积极作用,群策群力,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前进。(见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