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angzhongliu yao
[外文]:anti-cancer drugs
一般分为六类,即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激素类和杂类。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三类:
(1)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别是正处于增殖期的肿瘤细胞的药物,如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和某些杂类药物。
(2)促使癌细胞分化的药物,主要是性激素,如应用雌激素或雄激素治疗乳腺癌,应用雌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其作用主要不是杀伤癌细胞,而是促使细胞分化,从而使癌细胞失去分裂的功能而死亡。
(3)有些药物可具有调动机体内因的作用,如干扰素诱导剂和从酵母、菌类、地衣类以及某些中药中提取的多糖,还有些药物具有防止肿瘤转移的作用。为提高疗效,一般多采用几种类型联合用药。给药途径除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腔内给药外,某些情况下还可用动脉注射、滴注、腹主动脉阻断给药或分离灌注;对某些浅表肿瘤也可采用局部用药。
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的间隔期称细胞增殖周期,简称细胞周期。肿瘤细胞增殖的不同周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根据不同的增殖期选用敏感药物对提高抗癌的疗效非常重要。肿瘤细胞周期分成四期:
(1)G1期( DNA合成前期)。这期前阶段合成并转录mRNA(信使核糖核酸),合成核酸的前体物,产生复制DNA的酶。此期时间长,占细胞增殖周期的1/2。抗代谢药能影响核酸合成,对此期细胞有作用。
(2)S期(DNA合成期)。是DNA复制时期,同时有组蛋白质的合成。此期染色体数目增多。抗代谢药主要作用于S期。
(3)G2期(DNA合成后期)。DAN不继续合成,继续合成RNA和蛋白质。细胞进行分裂的准备,将复制好的DNA分配到即将分裂的细胞中去。
(4)M期(丝状分裂期)。经过此期后,每个细胞即分裂成为2个细胞,使有丝分裂中止。此外还有静止期即G0期,它们有增殖力,但不再进行增殖。在特定环境下G0期细胞能转入有丝分裂周期,这是肿瘤复发的根源。
抗恶性肿瘤药按细胞分裂周期分为两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各期及非增殖细胞皆有作用,包括烃化剂、抗癌抗生素、其他类。
(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的药,如阿糖胞苷、5-氟尿嘧啶(5-Fu)等;主要作用于M期的药,如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等。抗肿瘤药物大多数是通过影响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等对正常组织细胞有显著影响,这类药毒性较大,用药时应注意。
烷化剂一类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在肿瘤化学治疗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基团,如β-氯乙胺基、乙撑亚胺基、磺酸酯基,可与细胞内的巯基、羧基、磷酸基、氨基等起烷化作用,改变了细胞的 DNA、RNA、酶或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从而起抗癌作用。
氮芥类及亚硝脲类氮芥类药物含有氯乙胺基,在生理条件下即离解生成环状乙撑亚胺离子,具有非常活泼的化学活性,可与细胞中的氨基、羟基等结合而影响细胞代谢,特别与DNA中的鸟嘌呤等结合而使DNA烷化变性,阻滞了细胞的增殖过程。氮芥类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和非增殖的细胞都有杀伤作用,对正常的更新型组织如骨髓、淋巴组织、胃肠道粘膜等均有抑制作用,因此作为抗肿瘤药使用时,注意血像变化。这类药物具有类似的毒性,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其次有消化道反应,可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以及头痛、眩晕、耳鸣、脱发等。
(1)氮芥(盐酸氮芥)。临床上应用最早的氮芥类药物,能破坏DNA的结构与功能而杀死细胞。作用迅速,易失效,对繁殖周期中各期细胞均有杀灭作用,是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选择性低。临床上用于恶性淋巴瘤及肺癌,尤其对未分化癌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用于慢性白血病、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有一定疗效。有的国家用氮芥、长春新碱、甲基苄肼和泼尼松合并治疗霍奇金氏病有较好的疗效。
(2)抗瘤新芥(邻脂苯芥、邻丙氨酸苄芥、 AT-581)。作用与氮芥相似。
(3)消瘤芥(邻丙氨酸硝苄芥、 AT-1258)。
(4)环磷酰胺(环磷氮芥、癌得星)。
(5)苯丁酸氮芥(瘤可宁、 CB-1348)。
(6)N-甲酰溶肉瘤素(氮甲、N-甲)。
(7)氯乙亚硝脲(卡氮芥、BCNU)。
(8)环己亚硝脲(环己氯乙亚硝脲、CCNU)。为亚硝脲类抗肿瘤药物,有烷化作用,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G1/S边界期较敏感,并对G2期有延缓作用。与一般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但与卡氮芥呈交叉耐药性。对脑胶质瘤、肺癌、肺癌脑转移、肺癌骨转移、淋巴肉瘤、霍奇金氏病等有较好疗效,对乳腺癌、黑素瘤、多发性骨髓瘤也有效。
乙撑亚胺类常用的有两种:
(1)噻替派(三胺硫磷)。对乳腺癌、卵巢癌疗效较好。此外,对膀胱癌、胃癌、甲状腺癌、恶性黑素瘤、食管癌也有一定疗效。
(2)亚胺醌(癌抑散、 A-139)。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作用与噻替派相似,主要作用于细胞核,影响核酸结构功能及代谢,同时对肿瘤细胞的糖酵解和呼吸也有影响,临床用于网状细胞肉瘤、霍奇金氏病,疗效较好。对淋巴肉瘤、慢性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等也有效。
磺酸酯类白消安(马利兰、麦里浪、白血福恩)为磺酸酯类抗肿瘤药物,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低剂量对粒细胞生成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但不影响淋巴细胞,由于有选择性作用,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显著疗效,缓解率高,可维持3年或更多年,但对慢粒白血病急性变无效。
抗代谢药化学结构与代谢物相似,它们可能与相应的代谢物在酶上相互竞争或以伪代谢物身分参加代谢过程,从而干扰正常代谢过程。凡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药物均能阻止细胞分裂、繁殖,达到抗癌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抗代谢药分为三类:
抗叶酸类甲氨喋呤(氨甲喋呤、氨甲叶酸、MTX)主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酸形成障碍,阻止嘌呤环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合成,抑制RNA与DNA的生成,其作用可为甲酰四氢叶酸(CF)所对抗。临床上常用CF为解毒剂,对增殖细胞敏感,使肿瘤细胞不能增殖。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临床上用于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等效果较好,儿童疗效尤佳。对头颈部肿瘤、乳腺癌、肝癌、肺癌、盆腔肿瘤也有一定的疗效。
抗嘌呤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6-巯基嘌呤(乐疾宁、巯嘌呤、6-MP)。在体内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及黄嘌呤核苷酸,干扰嘌呤的合成而使DNA及RNA合成受阻,对增殖细胞S期作用明显,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其他各期也有杀伤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对儿童效果优于成人,常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对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有较好的疗效。
(2)溶癌呤(嘌呤-6-巯基磺酸钠、AT-1438)。在体内酸性环境和遇巯基化合物易分解成6MP,对肿瘤组织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性,作用与巯嘌呤相比,毒性反应较小,显效快,抗瘤谱广,并能注射给药。
(3)硫鸟嘌呤(6-TG)。作用类似6-MP,能转变为脱氧核糖核酸,掺入细胞DNA中或以核糖核苷酸掺入RNA中,干扰其功能,对增殖细胞敏感,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它与6-MP有交叉耐药性,对阿糖胞苷有抗药性的肿瘤仍有效,与阿糖胞苷合用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可用于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其急性变也有一定疗效。
抗嘧啶类常用的有三种:
(1)5-氟尿嘧啶(5-Fu)。常用的嘧啶类药物,在体内转变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能抑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合成酶,阻断脱氧尿嘧啶核苷转变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干扰DNA的合成,此外能抑制RNA的形成,因此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对结肠癌、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贲门癌、胰腺癌有效,对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有显著疗效,对子宫颈癌也有效,同时对头颈部的癌、膀胱癌、肾癌、皮肤癌等也有一定的效果。
(2)阿糖胞苷(胞嘧啶阿拉伯糖苷、 Ara-C)。为嘧啶类抗代谢药物,作用于增殖细胞周期的DNA合成期,阻断胞嘧啶核苷酸还原为脱氧胞嘧啶核苷酸,抑制DNA多聚酶而阻止DNA的合成和复制,阻止细胞增殖。是治疗成人及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较好的药物,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等有效,与其他抗癌药联合应用可治疗实体瘤。
(3)呋氟尿嘧啶(喃氟啶、FT-207)。嘧啶类抗癌效果较好的一种新药。在体内主要经肝脏转变为氟尿嘧啶而起作用。在体内能干扰阻断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产生其抗癌作用,通过实验及临床应用,证明化疗指数为5-Fu的两倍,毒性低。临床主要用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等消化道癌,也用于乳腺癌、肺癌,为防止手术后复发及转移也有一定疗效。
抗癌抗生素从微生物发酵液中提取,具有抗肿瘤和抗菌作用。临床常用的抗肿瘤抗生素大部分是抑制 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大多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及非增殖细胞都有杀伤作用。
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能与DNA的鸟嘌呤-胞嘧啶碱基对结合影响DNA依存性的RNA聚合酶,结果RNA和蛋白质合成障碍,小剂量时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S期,大剂量时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G1期特别敏感。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疗效显著,对肾母细胞瘤、霍奇金氏病及其他恶性淋巴瘤、横纹肌肉瘤、卵巢癌等也有效。
红比霉素又称正定霉素、柔红霉素。具有抗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阳性菌及抗病毒作用,并有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DNA合成,抑制依赖DNA的RNA合成,对增殖细胞各期均有杀伤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效,但缓解率低。与泼尼松、长春新碱合成可提高疗效。对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也有一定疗效。
平阳霉素除有抗肿瘤作用外,对很多微生物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争光霉素进一步研究改造的新产品,含有多种组分的混合物。毒性较低,抗癌作用强。主要是使DNA链断裂,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作用于M期及G2期。临床上主要用于唇癌、舌癌、牙龈癌、鼻咽癌等头颈部鳞状上皮癌,也可用于治疗皮肤癌、乳腺癌、食管癌、阴茎癌、外阴癌、恶性淋巴瘤和坏死性肉芽肿等。优点是对造血与免疫功能基本上无损害。
阿霉素作用于DNA,使DNA双螺旋链解开,阻止和干扰DNA聚合酶,抑制DNA和RNA的合成,从而阻止细胞分裂,对细胞周期各阶段都有作用。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抗瘤谱广,化疗指数比正定霉素较高,对G2期较敏感。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肉瘤,乳腺癌等,有较好的疗效,对肝癌、胃癌、软组织瘤、神经母细胞瘤、子宫内膜癌等有效。常联合用药以增强疗效。
丝裂霉素C(自力霉素)能与DNA螺旋形成交联,可使DNA解聚,有类似烷化剂的作用,抑制增殖期细胞DNA 的复制,对增殖各期中的细胞有杀伤作用,抗瘤谱较广,作用迅速,化疗指数不高,毒性大。临床上用于肺癌比较有效,对胰腺癌、结肠直肠癌、食管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绒毛膜癌也有效。
另外,还有博莱霉素和争光霉素。
植物药及中草药常用的抗癌植物药和中草药有以下几种:
长春碱(长春花碱)和长春新碱(醛基长春碱)均是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出的抗癌生物碱。能干扰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用药后细胞有丝分裂停止于中期阶段,是对M期有效的周期特异性药物。长春碱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可被谷氨酸完全抵消,被辅酶A及色氨酸部分抵消。临床上主要适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对霍奇金氏病也有效,对绒毛膜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肾母细胞瘤、恶性黑素瘤、皮肤癌等也有效。
足叶乙甙(VP-16-213,VP-16,表鬼臼毒吡喃葡糖甙)为一半合成的鬼臼脂素衍生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抑制核苷转移,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作用于M期,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期活动的药物。临床用于治疗急性单核细胞型和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小细胞肺癌、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睾丸癌等。对鳞癌和腺癌无效。可出现骨髓抑制,白血球、血小板减少,对心、肝肾功能有严重障碍者应禁用。
喜树碱从珙桐科植物喜树的种子和根皮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能破坏DNA结构,又抑制DNA聚合酶而影响DNA 的合成。对增殖细胞敏感。临床上用于胃癌疗效较好,对结肠癌、直肠癌、头颈腺癌、膀胱癌、肝癌、肺癌有效。
秋水仙碱包括秋水仙碱和秋水仙胺。由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球茎和种子中分离得到。对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使纺锤体无法形成,使有丝分裂停止于中期。临床对于乳腺癌有较好疗效,对霍奇金氏病、白血病、皮肤癌、子宫颈癌也有一定疗效。
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从三尖杉科三尖杉属不同种的植物中主要提出4种有抗癌作用的酯碱类,其中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疗效较好。可使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染色体发生变异,与烷剂及抗嘌呤类无交叉抗药性。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均有较好疗效。
肿节风(草珊瑚、抗肿Ⅰ号)为金粟兰科草珊瑚属植物肿节风干燥全草加工制成的制剂。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功能,并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肺炎、胃肠炎、口腔炎、关节炎及外伤感染效果显著。用于治疗胰腺癌、胃癌、直肠癌、肝癌、食管癌等有一定疗效,能减少癌症并发,少数病人肿块有一定缩小。
斑蝥素为芫菁科斑蝥属昆虫南方大斑蝥体内所含的一种单萜烯类成分。能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实验表现它对腹水型肝癌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用于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疗效,对肺癌、食管癌、乳腺癌有一定疗效。
激素类药物机体某些肿瘤的生长和发展与激素有一定的关系,激素对机体功能起着调节作用,激素失调能诱发各种肿瘤,人们早已利用激素调节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治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肿瘤的激素有三类:
性激素类包括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
(1)雌激素。常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非甾体药己烯雌酚,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改变体内分泌平衡,破坏肿瘤组织赖以生存发育的条件。还能抑制细胞呼吸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前列腺癌早期与前列腺切除术并用。晚期与睾丸切除术并用疗效较好。另外用于乳腺癌也有效果。本品毒性小,男性长期应用会出现女性化和阳萎。女性乳腺癌雌激素水平低者才可用。停药逐渐减量,绝经期前患乳癌妇女用后可能促进发展,故忌用。长期大量服用除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乳房胀痛外,还可促进肾脏对水钠的重吸收,出现水肿。心、肝、肾功能损伤者慎用。
(2)雄激素和孕激素。雄激素中最常用的是丙酸睾丸素(丙酸睾酮)和甲基睾丸素(甲基睾酮),具抗雌激素作用,能抑制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和促进蛋白质合成,又可促红细胞的生成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使贫血改善,临床主要用于绝经前或绝经5年以内的晚期妇女的乳腺癌,对骨转移效果较好,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长期应用出现男性化,局部注射有刺激性,可出现水钠潴留、肝损害、抑制排卵、月经推迟等,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肥大者及孕妇忌用。对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孕激素常用的药是黄体酮,能引起子宫内膜从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使子宫充血,同时也有抑制子宫收缩作用,抑制垂体促滤泡成熟激素的分泌,控制卵巢滤泡的发育和生长。影响雌激素的产生。临床上用于治疗子宫内膜腺癌有效。对于哺乳期、妊娠期、乳腺癌更为适宜,也用于肾癌,副作用较小,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肿瘤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和地塞米松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肿瘤作用与抗炎作用有关,可能对淋巴细胞有直接溶解和抑制其有丝分裂的作用。使肿瘤周围炎症及水肿消退。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缓解率高,疗效好。用于体内癌瘤的炎症。可与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等合并应用。
对乳腺癌有效,用于卵巢术后复发,主要抑制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肾上腺皮质萎缩,用药后可改善症状。对恶性淋巴瘤,皮质激素可使淋巴结胞解体,常与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氮芥合用,对霍奇金氏病疗效好。对于压迫纵隔的淋巴肉瘤静滴氢化可的松或氟美松有应急作用。
皮质激素对其他癌瘤无治疗作用,且因有抑制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大量久用可促进癌瘤播散,仅短时间少量用于一些癌瘤发热不退、食欲极差等。应用皮质激素的同时应合用有效的抗癌药和抗菌药。
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主要是抑制脑垂体促甲状素的产生,从而抑制甲状腺癌,用于治疗甲状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的术后复发。适当运用和选择激素类药物治疗肿瘤可提高疗效。
其他抗肿瘤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甲基苄肼具有细胞毒的作用,在体内释放出甲基正离子与DNA结合,使DNA解聚并抑制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S期有延缓作用。临床对霍奇金氏病疗效较好,对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脑瘤、肺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卵巢癌等有一定疗效。
羟基脲(HU)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的S期,抑制DNA的合成,在放疗中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黑素溜、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膀胱癌等。
顺氯氨铂(氯氨铂、顺铂)是铂的金属络合物,能与DNA结合,产生链间交联及链内交联,破坏DNA的功能,并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抗瘤谱较广,是一种抗瘤新药。静注后主要分布在肝、肾、大肠、小肠、皮肤中。90%与血浆蛋白结合,排泄较慢,可与其他化疗药物长春新碱、阿糖胞苷、环磷酰胺、5-Fu、氨甲喋呤等联合使用均有协同作用。临床上用来治疗睾丸癌、卵巢癌、膀胱癌、子宫颈癌、鼻咽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小细胞型肺癌、胰腺癌、成骨肉瘤、黑素瘤等,特别是结合放疗时疗效更好。
左旋天门冬酰胺酶一种抗白血病的酶制剂,某些肿瘤细胞不能合成天门冬酰胺,需从细胞外摄取。天门冬酰胺酶能使血液中的天门冬酰胺分解,使瘤细胞缺乏天门冬酰胺,而使蛋白质合成障碍,瘤细胞不能增殖。临床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最好。
- 参考书目
- 徐叔云主编:《临床用药指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