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aozhixuezheng
[外文]:hyperlipidemia
泛指血浆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磷脂升高的病证。又称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族史。临床可见头晕,头痛,乏力,胸闷,心悸,痰多,肢体麻木,肝肿大,黄色脂瘤,肥胖,浮肿等症状和体征。但也有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或仅见肥胖或超重,在体检中意外发现血脂升高者。许多疾病常伴见高脂血症,如糖尿病、脑血管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高血压、慢性胰腺炎、肝炎、胆结石等,高脂血症还是促成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多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多引致,也有饮食严格控制动物脂肪,但血脂仍高者,则系脂质代谢失常,多与家族遗传有关。古代医家虽不可能知道血脂增高,但对饮食不节而产生的危害有足够的认识。如《素问》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梁(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现代中医对虚损、痰浊、瘀血与高脂血症发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筛选出一批有明显降脂作用的单味药和复方。
病因病机高脂血症病位主要在脾,但与肝肾也密切相关。脾主运化,饮食不节,长期嗜食膏粱厚味,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敷布;先天不足,或年老肝肾亏虚,肾失温煦蒸化,或肝气郁滞,木不疏土,亦均可影响脾的运化,以至脂膏沉积,痰浊内聚,壅塞经脉而为此病。
辨治主要根据血脂增高程度、体质强弱、饮食多少以及合并症的状况,分别采取健脾化痰、清热燥湿、疏肝理气、补肾化浊、活血化瘀等治法。临床常见以下证型:
(1)脾虚痰湿。血脂高,兼见形体肥胖,疲乏无力,四肢倦怠,腹胀纳呆,痰多而滑,便溏,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滑。治宜健脾化痰,常用六君子汤加味。
(2)痰热蕴结。体胖壮实,烦躁面赤,痰多而稠,脘腹胀满,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化痰热,方用礞石滚痰丸,配合验方消脂汤(草决明、荷叶、泽泻、茯苓、菊花、忍冬藤、苡仁、玉米须)。
(3)气滞血瘀。胸闷胸痛,痛处固定,四肢发麻,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多见于合并心脑血管病者。治宜理气活血,常用血府逐瘀汤。
(4)肝肾两虚。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或手足振颤麻木,或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大便干结,夜尿多,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治宜滋补肝肾,常用杞菊地黄丸加首乌、菟丝子、淫羊藿、黑芝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适当加用有降脂作用的中药,有助于提高疗效。这些药物有:山楂、何首乌、泽泻、草决明、大黄、灵芝、银杏叶、虎杖、三七、蒲黄、明矾、黄精、月见草油、桑寄生、蜂胶、褐藻、红花、丹参、人参、海藻、昆布、徐长卿等。有降脂作用的食物有:绿豆、绿茶、青茶、燕麦、乌龙茶、大蒜、海带等。
高脂血症与摄入动物脂肪多直接相关,故须严格限制脂肪、蛋黄和动物内脏的摄入。还应限制饮酒,少食甜食、点心、糖果及含糖高的饮料,适当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对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更有不可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