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蒂伯特模式与现实世界的差距

蒂伯特模式与现实世界的差距

蒂伯特模式显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理想的描述。人们不是完全流动的,可能没有足够多的社区可以让每个家庭找到完全适合于它的一个公共服务的社区,等等。而且,与蒂伯特模式所指的正好相反,我们看到许多社区,在这些社区内,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异,从而可能存在着不同意愿的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且让我们考虑任何一个主要城市。

不过,我们不应该太草率地忽略蒂伯特机制。在美国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流动性。一个持久的格局是在任何给定的年份,大约16%的美国人具有不同于前一年所有的住处(美国人口普查局,1993年,第32页)。而且,在大多数都市区内,对于社区类型的选择,其范围是广泛的。正如怀特(White,1975年)所提到的:“在美国大都市中有关区位选择的显著事实就是家庭能广泛地选择居住地。在一个半径为20英里的区域内,他们一般能选择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以及多达几百个郊区。”

当然,因果观察表明,在郊区与郊区之间,相当多的是按收人来划分居住区的,并且广泛地实施排他性区域规划。此外,要找到对蒂伯特型行为的流行解释是不难的:

对于蒂伯特假说,曾有过几个正式的经验检验。有一种研究着眼于地方公共品和税收的价值是否被资本化到了地方财产价值中去,其观点是,如果人们响应地方税收和公共服务的组合而迁移,那么这些组合的差异应当反映到财产价值中。假定其他条件〔包括税收)不变的话,那么一个拥有较好的公共服务的社区应该有较高的财产价值。这些资本化研究稍后将在这一章的财产税中进行讨论。正如在那里所提到的,资本化的出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另一种有趣的检验是由格拉姆利克和鲁宾菲尔德(1982)所做的。他们分析了向人们询问有关他们想要的地方公共支出水平的调查问题的答复。如果蒂伯特机制是可操作的,我们就期望找到位于邻近许多其他社区的郊区内需求之极大的同质性,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该模式惫味着,那些不满于现行支出水平的人完全会移居到其他地区。另一方面,在附近没有许多其他社区的地区,如果你感到并不幸福,就不那么容易离开了。在这些地区,对于公共品有着很不相同需求的人可能会被聚集到一个单独的社区中。格拉姆利克(Gramlich)和鲁宾菲尔德(Rubinfeld)发现,与那些没有很多选择余地的地区相比,对位于大都市市区的社区内公共品的偏好确实会有相对较小的差异。这一结论说明,至少在某些背景下,蒂伯特模式是对现实的一个良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