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遗址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10公里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南的麻家峪沟口,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内涵丰富的著名遗址,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地处洮河西岸的一级阶地上,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并进行了考古发掘。1957年起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从而确定了两者的时代早晚关系。此外还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以及寺洼文化等遗存,当中以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马家窑文化以及马家窑类型也均以该遗址命名。1988年,马家窑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积约90000多平方米,南北宽约280米,东西长350米,巴廊沟从遗址的中部穿过,沟沿一带被水冲刷开来,文化层暴露在外,厚约0.3~0.5米,内涵丰富。房屋有方形、圆形两种,结构多为半地穴式。居址旁有公共墓地,盛行仰身直肢葬式。居址周围发现有陶窑。
马家窑遗址内出土器物中陶器最为典型,分泥质和夹砂两类,以彩陶为主。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施以彩绘,花纹全部为黑色,主要包括有垂帐纹、水波纹、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纹、蛙纹和变体鸟纹等。夹砂陶多饰以绳纹,某些器物的下部装饰有绳纹、上部施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