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涵洞

埋设在道路或渠堤下的过水通道。又称涵管。设在填方渠道或道路下面,用以输送渠水的涵洞,称为输水涵洞(见图)。当渠道与冲沟、小溪交叉,渠道位置较高,溪、沟流量不大时,可在填方渠道下面布置涵洞,用以排泄沟、溪来水,称为排水涵洞。

图

涵洞由进口、洞身和出口三部分组成,一般不设闸门。按水流形态,涵洞可以是无压的、有压的或半有压的。无压涵洞内的水流具有自由表面;有压涵洞水流充满洞身;半有压涵洞则是进口淹没在水下,而洞内水流仍具有自由表面。输水涵洞多是无压的,一般不考虑防渗、排水和防冲问题。排水涵洞有时为缩小洞径,可以做成有压的,但在排洪时要注意防范由于洞内出现明满流过渡而产生的振动,当出口流速较大时,尚需考虑消能防冲问题。

进出口是洞身和上下游水道之间的连接部分,要求水流进出顺畅,减小水头损失。常用的连接形式有:八字形斜降翼墙式和扭曲翼墙式等。翼墙及护底用浆砌石或混凝土建造。洞身可做成:圆形、矩形盖板、圆拱直墙或箱形。圆形洞身可用缸瓦管、混凝土管或钢筋混凝土管(包括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管内水流有压、无压均可;矩形盖板洞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圆拱直墙洞身的圆拱部分、边墙和底板可用浆砌石或混凝土,适用于无压涵洞;箱形洞身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适用于外荷、洞跨较大,地基较差的无压或低压涵洞。为适应不均匀沉降和温度变化,在进出口与洞身之间以及洞身每隔一定距离设沉降伸缩缝,缝中设止水。

涵洞走向应尽量与路、堤正交,并与原水道流向一致,以缩短洞身长度和使水流顺畅衔接。洞底高程应等于或接近原水道底部高程。纵坡应等于或稍大于原水道的底坡。

参考书目
    管枫年等:《涵洞》,水利电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