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子宫内膜癌

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更年期和绝经期,多见于未婚、少产、肥胖,伴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妇女。在欧美某些国家本病的发生率已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在中国仍居第二位。全世界发生率最高的要算美国(45.8/10万),最低的是日本(1.7/10万)。其发病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有关。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本病一般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排液增多。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或经淋巴及血行等。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孕酮、抗雌激素等药物。若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一般效果较好。复发多在3~5年内,也有远期复发的,所以需要长期随访。

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关。多发生在生育能力低、月经不正常、无排卵的妇女,患者常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功能性卵巢瘤等。由于这些患者的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的刺激,无孕酮使之周期性脱落,久之可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绝经后卵巢萎缩,停止分泌雌激素,但妇女体内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经腺外芳香化转化为低活性雌激素即雌酮。雌激素中雌二醇与雌酮可互相转化,代谢时多向雌酮转化,以后进一步形成雌三醇。长期雌酮作用于子宫内膜可使其增生甚至恶变,雌二醇只使子宫内膜增生不致恶变,而雌三醇不但无以上作用还可保护子宫内膜,雄烯二酮分泌增多的妇科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膜增殖症、功能性卵巢瘤、非功能性卵巢瘤、卵巢类脂质细胞瘤等。增加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的因素有老年、肥胖及肝病等。外源性雌激素的应用是另一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剂量愈大,治疗时间愈长,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愈多。子宫内膜癌大部分与雌激素有关,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与之无关,这类患者病情多险恶,甚至无出血症状,一旦发现多已晚期。

病理

大体所见有两种类型:

(1)弥漫型。癌灶累及大片甚至整个内膜,呈息肉或菜花状,质脆,灰白色或淡黄色,易出血、坏死或溃疡形成,较晚才侵犯肌层。

(2)局限型。癌灶呈局限性息肉样生长,常位于子宫底部或子宫角部,病灶虽小但较早却已侵犯深肌层。

显微镜下常见四种类型:

(1)腺癌。占内膜癌的80%以上,内膜腺体癌变,间质正常。腺体增多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呈背靠背,腺套腺等现象。根据组织细胞分化程度分为三级(FIGO 1988),影响到临床分期,Ⅰ级(G1):非鳞状非桑葚状实性形态,不足或只5%。Ⅱ级(G2):以上形态占6~50%。Ⅲ级(G3):以上形态>50%。

(2)腺角化癌,又称腺棘皮癌,占11~20%,腺癌中含成团的成熟鳞状上皮,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3)腺鳞癌,占7%。腺癌和鳞癌同时存在,恶性程度较高,较早发生转移。

(4)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癌,约占Ⅰ期子宫内膜腺癌中的10%。细胞恶性,有时可找到砂粒体,有时同时存在部分透明细胞癌病变。预后不好,复发快,应加辅助治疗。

(5)透明细胞癌,占2%。癌细胞形成不规则腺管、乳头或实质性片块,背靠背排列的小管,内衬“鞋钉状”细胞。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临床表现

首要症状是不规则阴道流血,在绝经前的患者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劳累或下迸后少量流血,发生在绝经后的患者则表现为绝经后少量间断和持续的流血或血性排液,其次为阴道排液增多,浆液性或血水样或脓性。晚期患者常有贫血、消瘦等恶液质表现。癌肿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则可出现下腹及腰骶部酸痛并向下肢放射。疼痛程度及范围则根据转移灶的部位、大小、影响的脏器及神经等而异。病灶继续生长,后盆腔检查发现子宫增大,晚期患者还可触及转移结节或肿块等。宫腔积脓者,子宫增大且软并有压痛。

临床分期

根据1988年FIGO最新修订的分期为:

Ⅰ期 AG1,2,3 癌局限于子宫内膜

BG1,2,3 侵袭肌层<1/2

CG1,2,3 侵袭肌层>1/2

Ⅱ期 AG1,2,3 宫颈管腺体有癌累及

BG1,2,3 宫颈间质有侵袭

Ⅲ期 AG1,2,3 癌侵及子宫浆膜层,有/或侵及附件,有/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有癌细胞

BG1,2,3 阴道有转移

CG1,2,3 转移至盆腔,有/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Ⅳ期 AG1,2,3 癌侵及膀胱和(或)肠粘膜

BG1,2,3 远距离转移,有/或腹腔内,有/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转移途径

与其他癌的转移途径相似。最主要的途径是淋巴转移。子宫底部的癌灶可沿阔韧带经骨盆漏斗韧带至卵巢,少数经圆韧带侵犯腹股沟淋巴结。子宫中下段的癌灶及扩散到宫颈管的癌灶,则向宫旁两侧浸润及转移至髂内、髂总、闭孔等,与宫颈癌的转移途径相同。子宫后壁的癌灶可沿宫骶韧带到直肠、骶前及骶岬等。

其次是直接蔓延,癌灶沿子宫内膜,向上经宫角至输卵管,向下至宫颈管及阴道。也可经肌层浸润子宫浆膜再蔓延至输卵管及卵巢。

血行转移比较少见,都发生在晚期患者,癌灶经血行转移至肺、肝、骨等处。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检查、辅助检查及病理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分段诊断性刮宫是主要的刮取子宫内膜作检查的方法。操作时应先刮宫颈管,再探宫腔并全面刮取子宫内膜。标本分瓶送病理检查。阴道脱落细胞防癌涂片检查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意义不大。

本病需与月经失调、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其他恶性肿瘤、输卵管癌、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及阴道炎等鉴别。

治疗

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孕酮类药物、抗雌激素制剂等。根据临床期别、患者全身情况,手术范围为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或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伴或不伴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病灶已侵犯深肌层或盆腔淋巴结已有转移,或患者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或病灶广泛不宜手术者,可加用体外及腔内放疗。

多种化学药物联合应用及大剂量孕酮类药物对晚期癌或转移病灶均有一定疗效,特别对分化好的肿瘤效果更明显。双苯乙烯等抗雌激素药物也有一定缓解作用。双苯乙烯与孕酮类药物同时应用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