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长嘴剑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长嘴剑鸻的图片

长嘴剑鸻(学名:Charadrius placidus,英文名:Long-billed Plover)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台湾称为剑鸻(剑鸻也指另一种同属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南、华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长嘴剑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placidus

英文俗名:Long-billed Plover

命名作者:Gray, JE & Gray, GR, 1863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长嘴剑鸻长嘴剑鸻

体型略大(22厘米)而健壮的黑、褐及白色鸻。略长的嘴全黑,繁殖期体羽特征为具黑色的前顶横纹和全胸带,但贯眼纹灰褐而非黑。

亚成鸟同剑鸻及金眶鸻。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及脚-暗黄。

叫声:响亮清晰的双音节笛音piwee。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长嘴剑鸻尾较剑鸻及金眶鸻长,白色的翼上横纹不及剑鸻粗而明显。

地理分布长嘴剑鸻长嘴剑鸻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中国的华东及华中;冬季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繁殖于中国东北、华中及华东。越冬鸟在北纬32°以南的沿海、河流及湖泊。一般并不常见。

生活习性长嘴剑鸻长嘴剑鸻

长嘴剑鸻栖息于河流、湖泊、海岸、河口、水塘、水库岸边和沙滩上。也出现于水稻田和沼泽地带。

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在地上行走迅速,常沿水边边走边觅食,性机警,常常急跑几步又停下观望一下,并发出“gia”的叫声,一有危险则立刻飞走。飞行快而急速,但通常飞行高度不高。

主要以龙虱、步行甲、象甲、金龟甲、蚂蚁、蝇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蚯蚓、螺、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嫩芽和种子。

生长繁殖长嘴剑鸻长嘴剑鸻

繁殖期5—7月。

营巢于海岸、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沙石地上或河漫滩上。雌雄成对繁殖。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求偶成对,有的在迁徙的路上对即已开成。通常置巢于卵石地上凹坑内,无任何内垫物。

每窝产卵3—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卵的颜色为黄色沾红或灰色,绿灰色,被有细小的黑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3~39×24—27毫米。每天产卵一枚,亦有间隔一天产一枚卵的。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25—2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