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铜铎

日本弥生时代的青铜器,流行于弥生时代前期之末到后期,此后即告绝迹。外形如钟,少数内部有舌如铃。铎本为乐器,但当时主要用于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祭器。迄今出土的在350个以上,都属偶然发现,出土地点多在离当时的村落较远的山丘高坡上。除个别是在九州福冈县境内出土的以外,其余均分布在以畿内为中心的本州西部地区,东至长野、静冈县,西至岛根、广岛县,也包括四国东部的香川、德岛县和高知县东部。这便是日本考古学上的所谓“铜铎文化圈”。但是,近年来在九州北部的佐贺、福冈县境内连续发现铜铎的范,可见九州北部也铸造铜铎。

铜铎全体由钮、铎身及铎身两侧所附的“鳍”组成。通高从20厘米到140厘米不等。一般认为,铜铎的演变、发展是从小到大。铎身铸出花纹,大体有横带纹、流水纹、袈裟榉纹、突线纹等类。横带纹铜铎较小,流水纹铜铎较大,袈裟榉纹铜铎更大,突线纹铜铎最大,大体表现了年代早晚的顺序。钮的形制也随年代推移而演变。除上述各种几何形花纹以外,有的铜铎还有人物、动物、狩猎、纺线、房屋(仓库)、船只等纹样,反映了弥生时代的绘画艺术,而图纹的内容则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铜铎的起源是否与中国的编钟(见商周乐器)等有关,难以肯定。多数学者认为,它的直接来源应是朝鲜的小铜铎。近年在九州北部发现小铜铎的范,证实了这一论点。

袈裟榉纹铜铎 传香川县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