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法捷耶夫,А.А.

图

苏联俄罗斯作家。1901年12月24日生于加里宁州基姆雷市。父亲是农民,母亲和他后来的继父是助理医生,他们都参加过革命斗争。1908年举家迁往远东。法捷耶夫在远东南乌苏里边区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家境贫苦。1912至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加入共产党。1919年受党委派去苏昌游击队工作,由普通战士提升到旅政委。后来参加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乱。复员后,1921至1924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至1926年在克拉斯诺达尔及顿河罗斯托夫做党的工作。1926年底去莫斯科,此后完全从事文学工作。1956年自杀。

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法捷耶夫和富尔曼诺夫、肖洛霍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年轻的一代进入文学界,成为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力军。1923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 《逆流》 (后改名为《阿姆贡团的诞生》),1924年发表中篇小说《泛滥》。当时有些作家把革命运动描写成盲目自发的群众起义,而他在早期作品中就把革命运动描写成千百万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的有组织的运动。以远东一支游击队的战斗为题材的小说《毁灭》于1927年发表后,给作者带来广泛的声誉,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中不单描述游击队的战斗事迹,而且着眼于描写人的精神成长和性格形成的过程。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最巨大的改造”。通过主人公游击队队长莱奋生的形象,小说强调了高度的共产主义意识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对周围人们的影响。书中显示了劳动人民巴克拉诺夫、美杰里察和莫罗兹卡在革命斗争中怎样成长,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密契克怎样堕落成为叛徒。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计划写6部,完成4部,1929~1940),也是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书中勾画出当时滨海边区广阔的生活画面:当地专制政权的被推翻,远东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和它初期的情况,外国干涉军的侵入和资产阶级的阴谋叛乱,共产党领导下游击运动的兴起,少数民族乌兑格人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觉醒。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法捷耶夫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一系列讴歌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文章及特写集《在封锁日子里的列宁格勒》(1944)。根据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占领军进行斗争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5,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描述了青年一代和全体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机智的、奋不顾身的斗争。1947年12月3日《真理报》发表编辑部文章,指出作品中忽略了党组织对爱国青年的地下活动的领导。法捷耶夫研究了后来发现的材料,在增订版(1951)中增写了党组织对“青年近卫军”的领导,描写了共青团员们与老地下工作者的联系。“青年近卫军”总部委员奥列格、邬丽亚、谢辽萨、刘巴和万尼亚及其他成员的英雄形象,显示出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最后一部计划以现代苏联工人阶级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黑色冶金》,只写了几章。

《青年近卫军》插图

法捷耶夫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他的作品的特色是把严格的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抒情笔调有机地统一起来。

法捷耶夫曾针对苏联多民族文学问题以及俄罗斯和其他民族的文学遗产问题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主要的论文收集在《三十年间》(1957)中,它反映了作者30年来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其他一系列文艺问题的观点的演变。继高尔基之后,法捷耶夫也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虽然他早期的某些论文含有教条主义的错误观点。

《毁灭》中译本封面——鲁迅译

法捷耶夫多年来领导苏联作家组织:1926至1932年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领导人之一;1934年担任苏联作协筹委会副主席,作协成立后任主席团委员;1939至1944年担任作协书记;1946至1954年担任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1954至1956年担任作协书记。

法捷耶夫又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从苏共18大起连续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20大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他三次被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两次获得列宁勋章。1950年起担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曾率领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前来我国进行访问。

法捷耶夫的《毁灭》最早由鲁迅译成中文(1931),对中国广大读者起了很大的影响。此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都被介绍到中国。

参考书目
    节林斯基:《法捷耶夫评传》,北京,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