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寺庙群。普陀山在今浙江省普陀县,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外。它的东南面是著名的洛迦山,二者合称“普陀洛迦山”。普陀山呈狭长形,南北长8. 6公里,东西宽3. 5公里,面积约12. 76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岛上地势起伏,海岸曲折,景色秀丽,被誉为“海山第一”和“海上仙山”。
唐初时期,岛上出现了早期的佛教建筑,并开始有了观世音菩萨在这里显圣的神话传说。到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于禅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正式规定该山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于是,普陀山成为公认的观音菩萨道场。
观世音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在佛教徒心目中,观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法力无边、神通广达的菩萨。佛经说:当世上众生遇到困难时,只要一心诵念其名号,菩萨就能及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所以得名观世音。到唐朝,避李世民讳,略称观音。有趣的是,在印度,观音原本为男性,东传以后,观音被改造为婀娜多姿的“佛国嫦娥”。南北朝时期,我国即已出现女相观音造像,唐朝以后,寺庙里的观音菩萨已经普遍地塑成女相。由于宗教神话的渲染,普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洞,无不披上“观音圣迹”的外衣。
唐宋以后,由于历代帝王的奖掖封赐,普陀山梵宇栉比,香火鼎盛。全盛时期,全岛拥有寺院、庵堂、茅蓬建筑218座,僧尼2000余人。形成了以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为中心的“海天佛国”寺庙群。
普济寺又称前寺,原名“宝陀观音寺”,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普济寺在小岛南部,从普陀山南端的短姑道头上岸后,穿过正趣亭,即可抵达。普济寺建于前山与后山之间的开阔地带,规模宏大,占地14000平方米,是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十二年(公元1734年)三年时间里,建成9殿、12阁、16堂、4轩,共200余间房屋。中轴线上,现存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方丈殿等建筑。其中,圆通宝殿为单层重檐,是观音菩萨正殿。这里宽敞壮观,可同时容纳数千人。殿中供奉高达8. 8米的毗卢观音,四周塑有观音道场特有的观音三十三应化身。普济寺前的莲花池,面积约15亩,以盛产五色并蒂莲花而闻名。寺东南的多宝塔,建于元正统二年(公元1334年),是普陀山现存最早的建筑。塔四面五层,高32米,用太湖石砌筑而成,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法雨寺又称后寺,位于后山南麓,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初名海潮庵。后因康熙皇帝御赐“天花法雨”匾额,改名为“法雨禅寺”。经康熙时期大规模扩建,殿堂楼阁达200余间,占地47600平方米,成为普陀三大禅寺之一。法雨寺依山就势,层层升高,自前至后六重殿宇,共245间。其中观音殿(又名九龙殿),外观金碧辉煌,内部华丽精致。
慧济寺位于佛顶山山巅,创建于明代。1907年大规模重修以后,建成四殿、六楼、七宫。这些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慧济寺虽然修建较晚,规模也不大,但其布局却独具特色。主体建筑因山制宜,灵活地安排在一条横轴线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这些建筑错落有致,加上曲折的红墙,幽深的甬道,使人领略到佛门的清净幽邃,极富宗教气氛的神秘感。慧济寺所处的佛顶山山巅的白华顶,又名菩萨顶,人们如果能赶上好时机,就能在这里观赏到神秘诡奇的海市蜃楼胜景。慧济寺周围古树奇花甚多,寺西北的一颗鹅耳枥[li历],是我国稀有的观赏树。
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都占据全岛山系的关键地形、关键部位,因而能够恰到好处地控制全岛的空间领域,有利于突出深山藏古寺的肃穆幽静气氛,也能够加强它们在海天佛国当中的主导地位。
历史上,普陀山虽然屡遭破坏,历经沧桑,却始终风光依旧,香火不绝。除了佛教寺庙群以外,普陀山上还有潮音洞、朝阳洞、梵音洞、千步沙、水晶宫等风景点20余处,幽洞奇岩,海天一色,变幻多端,景色奇丽,是我国南方以佛教名山为特色的著名海岛旅游胜地和海滨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