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医养同理,这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远古时期,人和动物没什么区别,为填饱肚子,到处寻找可吃食物。在长期的艰苦生存考验中,人们懂得了什么能充饥,什么可治病,什么会伤命。《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物是不分的,无毒者即可食,有毒者当避之。随着人们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提高,知道了生姜可暖胃,薄荷可清热,蜂蜜可润肺,菊花可明目。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食疗已做了深入的研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其实,先秦的许多官宦人家,都让医生与厨师配合,药品与食品协同一致,中医中药与饮膳相互渗透。唐代孙思邈在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强调“安生之本,必资于食”,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列了食治一卷,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疾病发生后,不必先吃药,只有食疗无效者再考虑用药。从明代到近代,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标志,专门介绍了许多食疗方法,发掘和筛选出大量养生健身古方和抗病药物,其中有效的有400多个食疗方,涉及800多种药物。
自抗生素问世的近百年来,化学药品在控制、征服人类许多疾病,甚至癌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于广泛使用化学药品而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副作用及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因而,回归自然、从自然界寻找祛病延年的药物,便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很多人已把眼光注视到没有副作用或负面作用极少的的饮食疗法上来,于是,大蒜疗法、黑色食品疗法等纷纷问世。
经济发展了,餐桌丰盛了,人们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食物和营养。但是,如果不了解各种食物的性质和特点,不讲究饮食科学,同样既有损健康,也达不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常见的肥胖症、高血压、心血管病、结石、糖尿病、贫血等,都与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调有关。适当的医疗还必须包括正确的饮食,才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食物和药物之间并非竞争或冲突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但一些营养学狂热者却排斥药物的作用,而有的医生又或多或少对病人的饮食重视不够。许多病人不向医生请教饮食方面的问题,认为请教医生饮食限制太多,不问医生就不必忍痛放弃自己爱吃的东西。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明知不能吃大鱼大肉及高胆固醇食物,还是挡不住美味的诱惑,宁可吃下之后再吞服成把的药片,也要尽情享受生活。
从饮食发展史来看,远古时期是药食同源,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看,经济越发达,人们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愿望越趋强烈,以食为药、以食代药将是人们所追求的。当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去超市买食品的时候,应该先想一想给家人买什么食品好?所买食品是否有益于家人健康?
卫生部曾先后3次发布公告,列具77种植物、动物为药食兼用品。其中有烹饪的八角茴香、花椒、丁香等调味品,有常吃的大枣、龙眼、山楂、水果,有常食的山药、赤小豆、昆布等食物,有常见的莴苣、生姜、马齿苋等蔬菜,有常用的红花、薄荷、紫苏等药材,有传统的黑芝麻、枸杞子、蜂蜜等保健品,有新开发的沙棘、香薷、芦根等时尚物。所公布的这些药食兼用植物,都是经过人们长期食用或科学工作者研究确认的安全之品,用之得当,会事半功倍,既可美食,又可祛病。下面将卫生部发布的77种药食兼用品附示读者朋友,让大家既了解政策法规,又可按需取用。
八角茴香、刀豆、姜(生姜、干姜)、枣(大枣、酸枣、黑枣)、山药、山楂、小茴香、木瓜、龙眼肉(桂圆)、白扁豆、百合、花椒、芡实、赤小豆、佛手、青果、杏仁(甜、苦)、昆布、桃仁、莲子、桑椹、榧子、淡豆豉、黑芝麻、黑胡椒、蜂蜜、莴苣、薏苡仁、枸杞子、乌梢蛇、腹蛇、酸枣仁、牡蛎、栀子、甘草、代代花、罗汉果、肉桂、决明子、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肉豆蔻、白芷、菊花、藿香、沙棘、郁李仁、白果、薤白、薄荷、丁香、高良姜、香橼、火麻仁、橘红、茯苓、香薷、红花、紫苏、麦芽、黄芥子、鲜白茅根、荷叶、桑叶、鸡内金、马齿苋、鲜芦根、蒲公英、益智仁、淡竹叶、胖大海、金银花、余甘子、葛根、鱼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