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昌明二年至六年(1191—1195年)、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塔的位置在寺内中轴线前隅,这种以塔为中心的平面布局是南北朝时期佛寺建制的延续。塔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通高67.31米。底层重檐,四周环廊。二层以上皆设平座围栏,挑檐层层举折平缓,每层檐下各种形制不同的斗栱如云朵簇拥,塔上瓦顶八角攒尖式,与高达10米且制作精细的塔刹组合在一起,挺拔秀丽,雄伟壮观。
木塔建在4米高的石砌台基上,上下两层分别为八角形和方形,转角处安角石并凸雕辽代石狮。平面柱网布列依宋《营造法式》副阶周匝之制,除底层增设廊柱一周外,各层及平座皆设檐柱和内柱两周。柱之侧角、生起显著,柱头作卷杀。塔身立柱为辽金时期盛行的叉柱造手法,逐层檐柱向内收半柱径,形成塔体收分的优美轮廓。梁枋层层叠架构成庞大的筒形框架,利于空间布置与构架的整体稳定性,提高了塔身的强度。围廊柱头斗栱上用乳栿加缴背,设蜀柱、叉手、承椽枋。一至四层外槽用乳栿和草乳栿贯固内外,内槽用两道六椽栿,纵横联以枋材。平座外槽设承重枋,当心立柱,两向设斜撑,各间梁栿与内槽柱间均施立柱与内柱与斜撑。外槽和塔顶梁架使用明栿草栿两种做法,明层梁枋规整,暗层多使用斜撑稳固塔身加强承载能力。
斗栱是塔体结构的重要部分,分布于各层柱头、补间和转角处,依位置、作用不同而造型、结构各异。现存形式达54种之多,集中国古建筑斗栱之大成,在大型建筑实物中尚属仅见。
塔顶八角攒尖式,筒板布瓦覆盖。砖砌仰莲刹座高2.17米,其上铁质刹身高9.95米,由覆钵、相轮、仰月和宝珠组成,总高11.67米。
各层塔身每边面宽三间,当心辟门。底层南北两面装板门,余以厚墙封砌。塔内明层均有塑像,一层塑释迦佛高11米,庄严肃穆,壁面绘有6尊如来画像,12尊飞天,为壁画中佳作。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九百多年间木塔经受了强烈地震和战火袭击,虽至今巍然屹立,但残损状况已日趋严重。塔内曾发现辽代佛经、画卷“神农采药图”等珍贵文物,为研究辽代佛教活动和我国雕刻印刷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