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元上都遗址的简单介绍

中国的世界遗产:元上都遗址(鸟瞰)

中国的世界遗产:元上都遗址(鸟瞰)

元上都遗址(汉语拼音:Yuanshangdu Yizhi),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北20公里处,地处闪电河北岸,蒙古语称之为“兆奈曼苏木”。现存的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元代遗存,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元上都皇城、宫城、外城和防御设施及关厢遗址保存完好。体现宫殿遗址的建筑台基,在中轴线两侧有序排列,遗址场面非常壮观。

元上都遗址所在地的金莲川草原一带,历史上曾是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12世纪,金世宗命名此地为“金莲川”,经常率骑兵来此地消夏围猎。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金莲川,建立了金莲川幕府。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择地兴筑新城,此为元上都的滥觞。1259年,新城建成,城市背靠山峦,南临滦河,放眼一望无垠的草原,气势恢宏,遂命名为“开平”。1260年,忽必烈在此召开忽里勒台大会,登上汗位,并依中原王朝旧制,建元中统,将开平升为府,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1263年,正式诏令开平府为上都,同年迁都燕京,开始了元朝的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正式成为元代诸帝避暑与处理政务的夏都。经过历年的营建,元上都成为当时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最为辉煌的都市。在元上都城内居住有宫廷显贵、普通手工业者与商人,居民有蒙古人、汉人、契丹人、回鹘人、高丽人、尼泊尔人等,多民族和睦相处,元上都实际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大都会。

元上都在元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1263年起,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巡幸元上都,2月起程赴上都,8月底返回,形成定制。以后元代所有皇帝基本遵循着元世祖的巡幸时间模式。元代皇帝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在上都避暑游猎,同时处理军国大事,随同皇帝巡幸的文武百官继续辅佐皇帝议办朝政,因而在上都专门建有各中央机构的分支机构,如中书省上都分省、御史台上都分台、翰林国史院上都分院等。由于元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所以,元代的11位皇帝中,元世祖、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六位皇帝都是在上都登基的,可见朝廷对元上都的重视。元代中期在上都发生的“南坡之变”“上都兵变”等重大政治事件,都显示了上都举足轻重的政治、军事地位。同时,元朝十分看重上都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元朝皇帝频繁在元上都接见漠北宗亲诸王,实际上是加强对漠北故土的控制。在元代,元上都实际上是沟通漠南、漠北,连接东方、西方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做为夏都,每年皇帝驻夏时,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节、王公贵族、百官及护卫将士云集上都,毡车如雨、牛马如云。商人、传教士、旅行家纷至沓来,其中又以马可波罗最为著名。1358年农历12月,红巾军关先生、破头潘部攻陷上都,焚烧宫殿,七日后撤离,掠走玉玺、仪仗、珠宝等。元上都逐渐衰落。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7月,元顺帝从大都逃往上都。1369年8月,明将常遇春、徐达率领的中路大军攻克元上都,上都逐渐废弃。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时间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